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5670|回复: 0

09年自考《财政学》同步复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2 09: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财政学》同步复习
第一章
简答
一、各国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遵循的信条
答:1、根据事权财权统一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权。
    2、中央政权何地方政权的财权划分,关键是解决合理集中财力和适当分散财力的矛盾。
      (1)合理适度的将财权集中于中央政权是保证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2)推行国家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需要适当集中财权财力。
处理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在保证实现中央政权职能,适度集权的前提下,划分中央财权和地方财权,只是各国普遍遵守的原则。
二、解释制约国家行使财政权利的四个因素
答:任何国家行使财政权利都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结构,收到经济、政治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的制约。
    2、经济成分的制约。
    3、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制约。
    4、国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制约。
    国家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社会力量,虽然拥有巨大权利,但不能滥用其权力。国家行使权力,包括行使财政权力都必须受到客观经济规律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论社会制度有什么不同,都毫不例外。
三、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矛盾不具有对抗性?
答:公有制国家财政矛盾的特性主要有:不存在对抗性矛盾,但存在矛盾性质转化的可能性。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存在对抗阶级,财政也不存在对抗性矛盾。这是不同于私有制国家财政的重要特性之一。不存在对抗性矛盾不等于不存在矛盾。国家与各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之间,在财政关系上仍然存在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
1、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财政矛盾。
2、国家各级政府与国内各产业、各行业、各企业、经济集团以及事业部门的财政矛盾。
3、国家各级政府与外国投资者、合资、合作企业的财政矛盾。
4、国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矛盾。
5、国家与农业集团经济、个体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财政矛盾。
6、国家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各企业职工的财政矛盾等等。
一、财政的共性包括
1、国家权力的分配
2、财政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职能服务
3、财政矛盾涉及范围及属性的共性
4、财政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性
5、国家行使财政权利制约因素的共性
二、财政的特性
1、财政的阶级性和行使财政权力的特性
2、财政矛盾的特性
3、财政功能的特性
三、制约因素行使财政权力的主要因素有
1、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的制约
2、经济成分的制约
3、阶级力量的政治力量的制约
4、国内政治形式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制约
知识点
1、不论社会性质有什么不同,财政都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分配活动
2、凭借国家权力进行分配,既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也是不同社会制度下财政的共性。
3、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分配,可以从它与物质生产领域分配的区别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对象两个方面来分析它的特性。
4、财政分配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分配活动。
5、国家权力包括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
6、当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时,财政凭借国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或国有财产)进行财政分配:当国家不占有生产资料时,财政也可以凭借国家政治权力(或行政权力)进行财政分配,而且是权力分配。
7、凭借国家两种权力进行分配是财政分配区别于物质生产领域分配的主要特征。
8、财政分配对象从“质”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
9、财政分配对象不限于当年创造的剩余产品,而具有宽广性才能反映财政分配的特性,而且是各种社会形态下财政分配的共有特性。
10、不论社会经济基础有什么不同,国家都具有两种属性:阶级性和社会性:同时都具有两种职能: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1、所谓根本利益,简言之,即维护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巩固国家政权,不是指统治阶级内部某一阶层、集团或某一地区的局部利益或短暂利益。
12财政与经济相互关系体现在财政政策与经济兴衰的关系,以及财政作为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两个方面。
第二章
简答
一、简答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六大扣除”原理
答: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社会成员之前,应该有若干扣除
    1、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2、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3、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4、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5、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6、为丧失劳动力的人等等设立基金
二、财政资源配置的含义
答:财政资源配置的主要含义是
1、为社会再生产,即宏观经济运行创造共同条件,为社会提供所谓的“公共产品”,是财政的重要职能。
2、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积累、消费比例关系。
3、调节产业部门资源配置。
4、各级政府行使资源配置职能。
三、应当怎样遵循财政再分配国民收入的科学顺序
答:1、按照既定的标准安排废物质生产领域各产业、各部门职工生活消费,保证这些部门职工的原有生活消费水平;安排国家各级政权机关以及科学、文教、社会团体等公共消费需要;国防经费根据国防建设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优先保证;保证按期偿付内债、外债本息以保持国家信誉。
    2、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相应增加公共消费性支出,以保证人口公共消费水平不致降低,例如兴建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
    3、与人口的自然增着相适应,增加消费品生产投资,发展消费品生产。保证随着人口增长而相应的增加消费品供应。
    4、包括财政分配在内的社会投资,安排了以上各项需要之后的剩余,才能用来增加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和提高生活消费水平,才能用来追加生产投资,扩大积累。
    意义:(1)有助于正确理解满足消费需要和增加积累的辩证关系。
          (2)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积累消费比例。
四、财政的作用
答:财政在保证国家行使职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保卫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作用。
2、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4、调节产业结构和调节物质利益的作用。
5、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作用。
6、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多选题
一、新中国诞生初期,为统一国家财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统一财政收支,对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2、建立国家预算和各种财务管理制度。
3、国家财政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一化三改”是指
1、社会主义工业化
2、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财政的职能包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基本职能是分配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3、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4、监督职能
四、财政的范围包括
1、国家预算 2、预算外资金
知识点
1、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既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基础。
2、社会总产品扣除和分配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最终形成社会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财政自始至终参与社会总产品的扣除和分配,它在“三大基金”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消费基金包括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
4、社会总产品各项扣除的经济实质及要旨,不是讲各种社会“扣除”排列是指分配顺序,而是强调指出各项社会“扣除”是经济的和社会的可观需要,具有客观必然性。
5、国家预算是我国财政体系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集中性财政资金的收支分配计划。
6、预算外资金是指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包括中央、地方各级预算)的财政性资金收支。
7、国家预算体系的构成,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相适应,原则上是一级政权都应有一级独立预算。
8、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它可以分解为与此衍生的各种职能。例如筹集资金的职能、分配资金的职能、调节职能、动员和配置资源职能。
9、财政只能是指财政在政府的政治、经济活动中作为经济杠杆或政策工具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名词解释
1、马克思的“劳动所得”概念: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社会都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合交换,才能最终进入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满足各种需要。
2、财政: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运用(或凭借)国家权力,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再分配过程中所表现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我国财政体系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集中性财政资金的收支分配计划。通过国家预算集中分配的财政资金是国家执行职能的主要财力保证。
4、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年度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5、预算外资金:是指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包括中央、地方各级预算)的财政收支。预算外资金是财政体系的辅助环节。
6、财政职能:是财政在政府的政治、经济活动中作为经济杠杆或政策工具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第三章
简答
一、财政宏观经济调控对象
答:1、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及其结构进行调控
    2、对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
    3、对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进行宏观调控。
    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多选题
一、生产决定财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性质和分配形式,并制约财政分配数量。
2、生产为财政提供来源,决定财政收入增减变化。
3、生产结构决定财政收支结构。
二、财政影响生产,主要表现在
1、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对生产的影响。
2、财政残月生产成果的分配对生产的影响。
三、财政同微观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财政与企业竞争的关系。
2、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与财政关系。
3、企业产品销售同财政的关系。
4、产品成本、各项费用同财政的关系。
5、企业利润分配同财政的关系。
四、财政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包括
1、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全方位、多层面调控。
2、采用不同调控方式,运用不同调控手段。
五、财政宏观调控的经济条件,包括
1、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2、适当集中财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例。
3、建立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体制。
4、建立和完备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
六、财政宏观经济调控对象,包括
1、对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及其结构进行调控。
2、对产业机构进行宏观调控。
3、对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进行宏观调控。
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七、财政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
1、财政同国土开发、整治的关系。
2、财政与社会保障。
3、财政同基础结构(产业)的关系。
知识点
1、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要素。
2、生产与财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生产。
3、以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的财政分配同交换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二者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4、从全社会看,消费分为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社会消费。
5、财政和消费存在互为制约、促进的关系。
6、固定资产折旧率低,提取的折旧费少,摊入单位产品成本中的费用额少,就会相应的提高利润水平,提高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折旧率高,提取得折旧费多,摊入单位产品成本中的费用额多,就会相应的减少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
7、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财政宏观经济调控采取直接、间接两种调控方式。运用行政权力进行直接调控和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进行间接调控。
8、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国际上通用的财政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较为规范的方式。分税制分为两种类型:彻底型分税制和适度型分税制。
9、基础结构是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基本无知保证,基础结构分为生产性基础结构、生活性基础结构、社会性基础结构。第四章
简答
一、衡量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比例适度标志有那几个方面
答:1、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行使职能。
    2、保证国家必要的宏观经济调控财力。
    3、有利于正确形成国家与有关各方合理的分配关系。
二、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原因有哪些?
答:1、生产和收购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形成积压滞销。
    2、中间产品征税产生虚假收入。
    3、挪用银行贷款顶代税收和利润上缴产生虚假财政收入。
    4、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所得上交,造成虚假财政收入。
    5、按原值计算折旧,少提不提折旧产生虚假财政收入。
名词解释
虚假性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代表一定的国民收入的价值量,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反应国民收入实物量中有多大份额由财政支配,这样说,是指实物对应的财政收入。如果财政收入有虚假,那么,它就不代表真实价值的实物量。由于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存有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脱节的一面。这种脱节的可能性,就有可能出现虚假的财政收入。
知识点
1、广义讲,财政收入包括预算收入和部分预算外资金收入。
2、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纯收入,即m。
3、国民收入价值中的m是财源的主要因素。
4、税收是凭借国家权力,结合发挥其经济杠杆的诱导作用分别设置税种,规定税率,按照法律程序以无偿原则强制课征的财政收入。
5、从财政收入构成看,有各项税收,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
6、筹集财政收入涉及多方面分配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它们是利益兼顾原则,增产节约,开辟财源的原则、正确处理筹集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功能的原则、区别对待,合理(公平)负担的原则。
7、进行产业分类时,马克思对整个社会生产按其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
8、按照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对产业的分类法,把全部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9、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
10、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创造和实现国民收入的主要部门,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五章
简答
一、税收的作用是什么?
答:1、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3、税收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二、建立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经济发展和培育财源相结合。
    2、发挥税收杠杆调节经济的作用。
    3、国家需要和量力负担相结合。
    4、区别对待、合理公平负担。(是各国税制设计普遍遵守的原则)
    5、简化税制原则。
    6、合理分权,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的原则。
多选题
一、按计税依据分类,税收可以分为
1、从价税  2、从量税
二、按照征税对象分类,税收可以分为
1、流转税类  2、所得税类  3、资源税类  4、财产税类  5、特定行为征税类
三、按税收能否转嫁分类,税收可以分为
1、直接税  2、间接税
四、税收的基本特征为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
名词解释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程序规定课税对象和方法,以强制、无偿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制度:是根据国家的税收政策,按照法律程序确定的征税依据和规范,规定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关系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税收体系和各税种等税制要素。
3、课税对象:即课税的根据,如对什么物品课税,对它的哪一部分价值课税,或对哪一部分收入课税。课税对象的相互区别,成为税收分类的重要依据;课税对象的相互联系和共同点,又成为合并税种的条件。
4、税率:是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包括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知识点
1、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2、按税收管辖权分类,税收可分为国内税和涉外税。
3、安税收的归属分类,税收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4、在利改税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利润上缴。
5、改革前的增值税是价内税,改革后的增值税是价外税。第六章
简答题
一、公债的作用
答:1、弥补财政赤字。
    2、调节预算收支差额,调节短期预算资金周转。
    3、加快经济建设,调节产业结构筹集资金。
    4、作为财政政策工具,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5、外债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采用。
    6、在非常时期筹集战争经费。
二、为什么要进行债券交易?
答:1、增强政府债券的流动性,提高其竞争能力。
    2、活跃金融市场。
    3、有利于融通资金,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为政府实行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实施间接调控社会供求提供条件。
三、公债规范化管理的主要措施有那些?
答:1、法律建设。
    2、建立国债基金制度。
    3、实行公债保值。
    4、运用经济手段推销公债。
    5、优化公债结构管理。
    6、理顺公债利率结构。
四、外债管理目标有哪些?
答:1、保持外债适度规模
    2、建立合理的外债结构,降低利息成本
    3、通过外债有效利用,促进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
    4、利用外债,发展外向型经济,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收入。
多选题
一、国家作为债务人的信用形式有
1、国内发行债券、国库券、建设债券,在国外发行债券等
2、向本国国家银行借款
3、国家想外国政府借款,向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向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贷款,向世界银行系统贷款等等
二、国家作为债权人的信用形式有
1、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和其他贷款
2、国家财政向外国提供贷款等等
三、公债偿付方式有
1、一次清偿法   2、抽签偿还法  3、轮次偿还法  4、市场买销法  5、比例偿还法
四、根据负债率的含义,可用下列指标来衡量
1、债务与GNP比率  2、还本付息与GNP之比  3、债务与出口之比  4、利息支付与GNP之比
名词解释
1、公债:公债就是国家各级政府债务或负债。
2、偿债率:即外债还本付息数额与商品和劳务出口收益的比较。
知识点
1、从历史考察,公债产生的基本条件有政府支出的需要盒社会上存在着闲置资本--借贷资本
2、按照公债发行地域分类,可分为国内公债,国外公债。
3、按照公债偿还期限分类,可分为有期公债和无期公债
4、按照公债还本付息的方式分,可分为普通公债、有奖公债和年金公债。
5、按照公债的推销方法分类,可分为强制性公债和自由性公债。
6、按照债券是否进入市场交易分类,分为自由流通公债和非自由流通公债。
7、公债的发行是指政府的公债交付给公债承购者,并将募集的债务收入集中到国库的过程。
8、公开发行就是政府公开向社会发行债券。
9、公开发行方式有直接推销方式,政府委托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代售、在金融市场出售债券、支付发行方式。
10、公债发行方式有三种,它们是公开发行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受方式和专业银行或商业银行承受。
11、公债的偿付方式有五种,它们是一次清偿法、抽签偿还法、轮次偿还法、市场买销法和比例偿还法。
12、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有经常性预算收支、预算盈余、发行新债收入和偿债基金。
13、政府债券交易的组织形式有两种:即交易所交易和柜台交易。
14、公债规范化管理原则主要有:按期偿还本息原则、经济效益原则、自有认购转让原则和节省发行费用原则。
15、偿债率是指外债还本付息数额与商品和劳务出口收益的比例。
16、偿债率和负债率是世界上公认的两种衡量债务适度规模的指标。第七章
简答题
一、为什么要坚持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
答:1、收入数量制约支出规模的原则
    2、按科学顺序安排支出的原则
    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要采取的措施有:
    1、合理安排支出结构
    2、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需要
    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二、财政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答:1、以执行政府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为主要投资方向,以追求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宏观效益为宗旨。主要投资于与国家职能直接相关的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着眼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主要投资于社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性建设投资。
    3、财政投向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因而具有引导民间和企业投向的特点。
三、财政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答:1、行使政府职能调控产业结构
    2、按照产业政策,运用财政、税收杠杆调控产业结构。
    3、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基准进行投资
    4、财政投资结构须重视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多选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特点是
1、长期性  2、计划专用性  3、贷款管理的延伸性  
二、实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应坚持的原则
1、按计划贷款的原则  2、按照投资方向、讲求效益择优发放的原则  3、按期归还贷款的原则
三、支农资金的作用有
1、兴修农田水利  2、促进农业机械事业发展  3、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4、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平衡  5、支持科学研究,推广农业新技术
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对所集中的预算资金进行有计划的使用,这就称预算支出。从财政支出的性质来看,它是由各级政府集中支配的那部分国民收入和一部分往年累积的社会财富价值,按照不同用途进行的在分配。
2、生产性支出:是指与物质生产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技术改造等
3、非生产性支出:是指与物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行政,国防。
4、经常性支出:是指国家行使政治和社会职能而必须的支出。
5、投资性支出:是指扩大再生产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投资等
6、积累性支出:是指用来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如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建设投资。
7、消费型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社会共同需要方面的支出,如行政,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
8、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国家对于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
知识点
1、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两个方面。
2、生产性支出,指与物质生产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例如生产基本建设支出,技术改造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援农业支出。
3、非生产性支出,指与物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例如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拨款,行政,国防经费,文化,教育,科学,为生经费等等。
4、经常性支出,指国家行使政治和社会职能而必须的支出。
5、投资性支出,指扩大再生产支出。
6、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分为1、经济建设支出,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 4、国防支出 5、各项补贴支出 6、其他支出
7、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经常性支出和投资支出。
8、按财政支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类,分为社会补偿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9、按照投资的性质划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生产性固定投资和非生产性固定投资。
10、生产性固定投资,亦即用于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投资,其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
11、财政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投资。采用两种方式:无偿方式和有偿方式。
12、从1986年起,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实行拨款和贷款同时并举的资金供应方式。
13、投资必须筹集资金,财政筹集资金主要凭借国家权力和政府信誉,筹集方式主要采取无偿筹集资金和有偿筹集资金。
14、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指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积累和保证各级政权履行职能所需的各项经费支第八章
简答题
一、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
答:1、支持价格改革
    2、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3、对财政经常性支出发挥了一定的调节和矫正作用。
二、改革财政补贴制度应坚持的原则
答:1、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2、适时适度原则
    3、收入低线倾斜原则
    4、各种经济杠杆配套改革原则
三、财政补贴制度改革配套措施
答:1、实行利税分流,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
    2、配合价格改革,减少、取消财政补贴。
    (1)调整某些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
    (2)适当提高粮、棉、油等定购价格
    3、工资、住房改革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多选题
财政补贴的客观依据是
1、行使政府职能、改善外部经济环境
2、贯彻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3、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定
4、促进国际贸易
名词解释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在既定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为达到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目标,改变某些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在经常性财政支出以外,采取不同的支出形式(补贴支出和税收支出)对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无偿支出。
知识点
1、按接受主体分类,分为对企业补贴和对个人补贴两类。或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
2、按照补贴的方法分类,划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或称明补和暗补两类。第十章
简答题
一、为什么在市场疲软下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答: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方法和手段是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收和两者并用。就是说,这时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编制和执行赤字预算。如果最初预算是平衡预算,那么,在预算执行中使平衡预算朝着赤字预算移动,以便从财政方面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复苏和充分就业。
二、在经济运行过热时应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答:经济增长时期实行限制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其方法和手段是
    1、减少财政支出
    2、提高税率或增加税收
    3、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即在这个阶段,最初的平衡预算或赤字预算应向盈余预算移动,减少增收,使预算发生盈余,通过财政缩减社会总需求。
多选题
一、属于信贷资金来源的有
1、各项存款  2、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   3、流通中货币   4、银行自有资金   5、其他资金来源
二、经济衰退时期的财政政策可选择
1、增加政府开支  2、降低税收  3、两者并用
三、经济增长时期的财政政策可选择
1、减少财政支出  2、提高税率或增加税收  3、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四、财政投融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财政投融资是政府的投融资活动,以实施政府政策为主要目标。
2、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
3、采取信用形式有偿使用资金。投入资金要求按期收回本金和使用费用。
4、财政投融资资金属于投资性资金,主要用于政策性固定资产投融资。
5、财政投融资属于政府采取信用形式的特殊财政活动,是政府财政活动的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
1、信贷收支平衡:是指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它发放各种贷款在“量”上的平衡,是没有信用膨胀的平衡。
2、财政投融资:是政府财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以实施政府政策为目标形成固定资产。其资金运用采取信用有偿方式进行投融资活动。
知识点
1、“三平”是指财政、信贷资金和物资的综合平衡。
2、计划经济时期追求财政、信贷与它支配的物质的平衡,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体制下追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3、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才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改变准备率政策。
4、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的四种模式有:1、“双紧”政策  2、“双松”政策 3、“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货币政策。   4、“紧”的财政政策“松”的货币政策。第十一章
简答题
一、简述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答: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征,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较之原来的财政包干制具有明显的优点
    1、有利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促进各级政府管理财政的主动性积极性
    2、在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下,有利于尽快改善中央财政状况,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加强中央宏观控制。
    3、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可以保证中央财政的税基不收侵蚀,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4、有利于消除为谋取地方利益阻碍商品流通的弊端,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二、简答1994年税制改革的内容
答:1994年1月起,通过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改革健全和完善企业所得税。先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和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均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相应的取消国有企业调节税。在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将原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调节居民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
    这项改革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国家依据双重职能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符合国际通行的原则。
    2、确定合理的所得税税基,按统一的法定税率征收所得税,体现公平原则。
    3、有利于国家运用税收和利润分配两个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4、界定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从制度上保证国家、企业、和职工应得利益。
    分税制具体内容:
    1、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财政的支出范围。
    2、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
    3、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
    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
多选题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有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
2、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途径
3、有利于合理调节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
4、促进改革,加强财政管理。转换财源建设结构。
5、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职能
名词解释
1、财政管理: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法律手段,规定、制约和引动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
2、分税制: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征,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
3、单式预算:指一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收入与支出计划时,采用一个表格来反映。
4、复式预算: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映一国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计划的预算称为复式预算。
知识点
1、财政管理的特性有宏观全局性、管理的综合性、效益的双重性和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2、1994年税制改革时,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3、从1992年起,中央和省级由以往的单式预算改为复式预算,而复式预算划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预算
第十章
简答题
一、为什么在市场疲软下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答: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方法和手段是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收和两者并用。就是说,这时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编制和执行赤字预算。如果最初预算是平衡预算,那么,在预算执行中使平衡预算朝着赤字预算移动,以便从财政方面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复苏和充分就业。
二、在经济运行过热时应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答:经济增长时期实行限制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其方法和手段是
    1、减少财政支出
    2、提高税率或增加税收
    3、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即在这个阶段,最初的平衡预算或赤字预算应向盈余预算移动,减少增收,使预算发生盈余,通过财政缩减社会总需求。
多选题
一、属于信贷资金来源的有
1、各项存款  2、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   3、流通中货币   4、银行自有资金   5、其他资金来源
二、经济衰退时期的财政政策可选择
1、增加政府开支  2、降低税收  3、两者并用
三、经济增长时期的财政政策可选择
1、减少财政支出  2、提高税率或增加税收  3、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四、财政投融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财政投融资是政府的投融资活动,以实施政府政策为主要目标。
2、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
3、采取信用形式有偿使用资金。投入资金要求按期收回本金和使用费用。
4、财政投融资资金属于投资性资金,主要用于政策性固定资产投融资。
5、财政投融资属于政府采取信用形式的特殊财政活动,是政府财政活动的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
1、信贷收支平衡:是指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它发放各种贷款在“量”上的平衡,是没有信用膨胀的平衡。
2、财政投融资:是政府财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以实施政府政策为目标形成固定资产。其资金运用采取信用有偿方式进行投融资活动。
知识点
1、“三平”是指财政、信贷资金和物资的综合平衡。
2、计划经济时期追求财政、信贷与它支配的物质的平衡,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体制下追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3、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才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改变准备率政策。
4、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的四种模式有:1、“双紧”政策  2、“双松”政策 3、“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货币政策。   4、“紧”的财政政策“松”的货币政
《财政学》同步复习(12)------导论篇
简答
一、为什么说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答:国家财政的产生和历史发展表明,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又是一个与国家政权存在着内在联系的经济范畴,它是再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再特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产生的......
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答: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研究国家为了履行其职能,凭借其权力,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和其它物质财富得分配再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为了研究财政分配关系,就需要研究财政政策和管理制度,并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多选题
一、奴隶制国家的财政特点有
1、奴隶制国家主要是通过直接占有奴隶和自由民的劳动而占有产品   2、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个人收支没有严格化分  3、从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平均分配过渡到奴隶主国家对社会产品的权力分配是历史上分配关系的划时代变革,是分配制度上的一大进步
二、封建国家的财政特点是
1、随着封建经济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国王的个人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逐步分离   2、封建社会的分封制,造成了经济、政治上的封建割据。  3、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货币经济尚不发达,因而财政分配主要采取实物形式和力役   4、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财政范畴,即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三、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特点有
1、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支反映国民收入再分配关系,体现国家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关系。  2、财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杠杆  3、债务收入是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经常性收入   4、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完全采取价值形式
四、奴隶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有
1、国王土地收入  2、贡物和掠夺收入  3、军赋收入  4、捐税收入
五、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有
1、王室支出  2、祭礼支出  3、军事支出  4、俸禄之处  5、农业、水利等生产性支出
六、封建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有
1、官产收入  2、田赋捐税收入  3、专卖收入   4、特权收入
七、封建制国家财政支出
1、军事支出  2、国家机构支出  3、王室费用  4、封建文化、教育、宗教等支出
八、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有
1、各种税收收入  2、专卖缴纳金  3、债务收入
九、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有
1、军事支出  2、国家机关行政费用支出  3、社会福利、教育支出  4、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支出
知识点
1、财政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同国家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2、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私有制的产生)
3、私有制的产生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氏族公社首领利用权力将公有产品据为私有和随着土地由氏族公社公有向氏族家族占有制的过渡,土地公有制开始崩溃,就土地共耕制让位给各个家族的小土地耕作制,从而产生私有制。
4、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国家的产生
5、财政是指以国家权力分配为特征的财政。
6、财政分配采取的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逐渐从实物形式为主发展到以价值形式为主。
7、商品货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财政分配采取价值形式也是客观必然。
8、不论社会性质、国家性质有什么不同,财政都是为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并掌握国家政权的同时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9、不同性质的社会存在不同性质的国家和财政,财政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0、在原始公社制度时期,不存在国家,也不存在以国家权力分配为特性的财政。
11、国家财政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要求的客观必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3-28 18:06 , Processed in 0.0700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