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7090|回复: 3

[历年真题] 2011年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0 15: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刑法概说

一、单选题

1.附属刑法是指 (C )

A.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      B.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

c.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  D.刑法典的附则

2.刑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 (D )

A.禁止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B.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C.宣示对犯罪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D.保护法益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B.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靠刑法的宣誓与适用来实现

c.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D.刑法的机能包括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两个机能

4.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 (D)

A.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 B.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c.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 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5.狭义刑法是指 (B)

A.治安处罚条例 B.刑法典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 D.研究刑法的科学

6.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 (B )

A.强制性 B.处罚方法的严厉性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 D.阶级性

二、多选题

1.刑法的分类包括 (ACDE)

A.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B.一般刑法与特别刑法

c.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D.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E.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2.刑法保护的法益有 (ABCDE )

A.有关人身的法益 B.有关经济的法益C.有关财产的法益 D.有关婚姻家庭的法益E.有关社会秩序的法益

3.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组成包括 (ADE)

A.总则 B.犯罪C.刑罚 D.附则 E.分则

4.下列哪些机关对刑法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ADE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中国法学会c.司法部 D.最高人民法院 E.最高人民检察院

5.下列属于论理解释的是 (ABCD)

A.当然解释 B.反对解释C.补正解释 D.比较解释 E.文理解释

6.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刑法的任务可概括为 (ABCDE )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E.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三、判断题

1.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7月1日起实施。 ( × )

理由:1979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该法典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刑法就是对违反法律的行为直接给予刑罚制裁。 (× )

理由:刑法只对严重违反法律并达到犯罪的行为给予刑罚制裁。

3.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刑法仅适用于当地,不具有普遍性。 (√ )

4.刑法具有不完整性。 (√ )

5.在对刑法某一条款进行解释时,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方法。(× )

理由:在对刑法条文进行解释时,既可能采用某一种解释方法。也可能同时采用某几种解释方法。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选题

1.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 (B )

A.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B.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C.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有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      D.习惯法和判例不得作为刑罚的渊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犯罪构成要件的明确性,不意味着处罚范围的合理性B.刑罚的明确性即体现了刑法的合理性

c.刑罚的明确性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D.刑罚的合理性要求禁止溯及既往

3.下列哪一项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A)

A.类推解释 B.扩大解释C.缩小解释 D.重罪轻判

4.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是 (B)

A.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c.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 D.改造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多选题

1.尊重人权主义作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决定了 (ACD )

A.必须禁止刑法溯及既往 B.必须罪刑均衡c.必须禁止类推解释 D.必须具有明确性

E.必须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2.下列做法不符合预测可能性原理的有 (ABCDE)

A.处罚行为时并未禁止的行为B.处罚行为时虽有法律禁止但并未以刑法禁止的行为

C.事后减少犯罪构成要件而增加犯罪可能性D.事后提高法定刑

E.改变刑事证据规则,事后允许以较少或简单的证据作为定罪根据

3.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具体体现在 (ABCD )

A.平等地保护法益 B.平等地裁量刑罚C.平等地执行刑罚

D.平等地认定犯罪E.相同阶级的人适用法律平等

4.以下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理解正确的有 (ABD )

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C.有罪必罚D.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E.人身危险眭在罪刑相适应原则中起主要作用

三、判断题

1.我国立法机关在特定情况下允许委任行政机关制定刑法规范。 (× )

理由:我国行政机关无权制定刑法规范,立法机关也不能委任行政机关制定刑法规范,这一点上,我国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2.判例法实际上是溯及既往的法律,所以判例不能成为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 (√ )

3.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是立法原则,但不是司法原则。 (×)

理由: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4.罪刑相适应原则是适应人们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 (√ )

第三章  刑法的适用范围

一、单选题

1.我国刑法在空间上采取 (D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 D.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

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属地管辖原则应理解为 (C )

A.行为地 B.结果地C.行为地或结果地 D.行为地和结果地

3.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解决途径是(C)

A.国际法院 B.政府间协商解决 C.外交途径 D.诉讼程序

4.香港人在香港地区所犯罪行应适用 (B )

A.大陆刑法 B.香港刑法C.英国刑法 D.大陆刑法和香港刑法

5.中国公民在国外犯罪,按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已经在外国审判,并在国外已受过刑法处罚的,以我国刑法予以追究时,可以 (D)

A.从重处罚 B.从轻处罚C.加重处罚 D.免除或减轻处罚

6.我国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态度是 (B )

A.积极承认 B.消极承认c.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D.实行对等原则

7.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 )

A.从旧兼从轻原则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原则

二、多选题

1.属地管辖原则中的“地”包括 (ABCDE)

A.领陆 B.领水c.领空 D.挂有本国国旗的船舶 E.挂有本国国旗的航空器

2.根据属人管辖原则,下列适用中国法律的情况有 (ACD)

A.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B.A国国家工作人员在A国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C.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D.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根据我国刑法应当判处3年有期徒 刑的

E.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根据我国刑法应当判处2年有期徒刑的。

3.我国《刑法》采取的保护管辖原则适用的条件有 (BCD)

A.只能是侵犯了我国国家的利益                       B.所犯之罪侵犯了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

c.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D.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

E.所犯之罪尚未在外国进行审判

4.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时受到的限制有 (ABCE)

A.适用此原则的犯罪必须是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

B.管辖国应是有关条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C.管辖国的国内刑法也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D.尚未有任何国家干涉或追究           E.罪犯出现在管辖国的领域内

5.下列哪些方式表明刑法已失效? (BD)

A.国内重要媒体认为原有法律效力应中止或废止B.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中止或废止

c.社会出现新的情况,法律个别条款完全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

D.新法的施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             E.司法解释阐释了原有法律条文的含义

6.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 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特别规 定”包括 (ABCDE)

A.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B.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变通规定

C.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补充规定     D.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的特别规定

E.刑罚实施后,新制定的附属刑法的特别规定

三、判断题

1.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适用大陆刑法。 (× )

理由:大陆刑法的效力不能及于港、澳、台地区。

2.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再适用。 (×)

理由: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总体上仍然对少数民族地区适用。

3.对根据普遍管辖原则所审理的犯罪,其实体法的适用根据是国内刑法,而不是国际条约。 (√ )

4.我国现行刑法典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 )

理由:现行刑法典自1997年3月14日通过并公布,同年10月1日起生效,属于公布后一段时间才生效。

第四章 犯罪概说

一、单选题

1.犯罪的本质是 (C )

A.危害社会秩序 B.违反法律规定c.侵犯法益 D.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2.在对犯罪的理论分类中,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与违警罪的标准是 (A )

A.法定刑 B.犯罪情节C.行为危害性 D.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3.重罪的一般标准为法定刑 (B)

A.5年以上 B.3年以上C.7年以上 D.10年以上

4.下列哪一项不是对犯罪的理论分类? (D )

A.重罪、轻罪与违警罪B.自然犯与法定犯C.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D.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5.我国刑法l3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C )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予刑罚处罚C.不构成犯罪 D.是对犯罪质的规定

二、多选题

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具有的特征有 (AC )

A.社会危害性 B.行为具有可罚性C.刑事违法性 D.行为的残酷性E.犯罪手段的多样性

2.下列对社会危害性理解正确的是 (ACDE)

A、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时,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B.当某种行为对法益仅造成了危险时,该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

D.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E.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3.刑事违法性的表现有 (ABCE )

A.违反了刑法典的规范 B.违反了单行刑法的规范C.违反了附属刑法的规范D.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

E.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

4.下列关于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统一的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

c.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D.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实质

E.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实质

5.下列属于对犯罪的法定分类的有 (ABCE )

A.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B.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c.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D.自然犯与法定犯 E.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犯罪的理论分类:(1)重罪与轻罪;(2)自然犯与法定犯;(3)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犯罪的法定分类:(1)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2)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3)身份犯与非身份犯;(4)亲告罪与非亲告罪;(5)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三、判断题

1.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即为犯罪。 (× )

理由:“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说明即使法律甚至刑法明文禁止某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刑法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

2.自然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小,而法定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大。 (√)

3.刑讯逼供罪与诬告陷害罪的主体都是真正的身份犯。 (×)

理由:刑讯逼供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因此是真正的身份犯;但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一般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不真正的身份犯。

第五章 犯罪构成

一、单选题

1.犯罪构成实际上是(B  )

A.什么行为是犯罪B.犯罪成立的条件C.犯罪的本质属性 D.犯罪的基本状态

2.犯罪客体可以分为(D)

A.一般客体与同类客体B.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简单客体

C.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D.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直接客体

3.下列哪一项是一切犯罪的共同客观要件? (C )

A.危害结果B.行为对象 C.危害行为 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 (B)

A.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B.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法益整体

C.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刑法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部分D.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

5.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A)

A.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法益        B.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者物    D.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6.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A )

A.遗弃罪 B.故意伤害罪C.破坏电力设备罪 D.抢夺罪

7.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 )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c.一般客体 D.直接客体

8.犯罪客观要件包括(D)

A.仅指危害行为      B.仅指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

C.仅指危害结果      D.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

9.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罪不同的原因是 (C)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实施犯罪的时间不同

10.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A)

A.一般犯罪主体和特殊犯罪主体B.自然犯主体与法定犯主体

C.成年犯主体与未成年犯主体   D.单位主体与非单位主体

11.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 (A)

A.14到16周岁 B.14到18周岁C.16到18周岁 D.18到20周岁

12.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C)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3.陈某在满14周岁以前,故意杀死一人,在已满14周岁不满 16周岁期间盗窃l万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劫价值 8000元的物品,在18周岁那天又盗窃1万元。在对陈某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处 (D)

A.盗窃罪 B.抢劫罪和杀人罪C.故意杀人罪 D.盗窃罪和抢劫罪

14.某机场地面管理人员玩忽职守,致使飞机失事,死亡多人,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D )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 D.职务或者业务要求履行的义务

15.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是 (A)

A.可能是过失 B.不可能是过失C.只能是故意 D.不可能是故意

16.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B)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7.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犯罪

B.是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并且与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犯罪

c.一般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或合法利益D.一般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

18.下列属于单位犯罪的是 (D)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c.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D.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的

19.一切犯罪构成均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 (D )

A.故意 B.过失C.放任 D.罪过

20.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B)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21.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C)

A.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所报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

B.犯罪主体对危害结果所报的心理态度

c.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D.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2.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甲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孩子分食后死亡。甲对其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B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过失 D.疏忽大意过失

23.某日,甲准备枪杀仇人乙,在乙下班必经之路幸福小街的角落里等待,不久乙与工友丙一同经过幸福小街,甲窜出向乙开枪,由于误差,同时击毙了丙,对甲的行为应该怎样定性 (B )

A.以两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                   B.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

C.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D.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意外事业件罪论处

24.下列关于故意与过失说法错误的是 (B )

A.过失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            B.过失犯罪不一定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

C.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D.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E)

A.犯罪概念从宏观上揭示犯罪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B.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

C.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    D.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E.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

2.下列有关犯罪构成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DE )

A.犯罪构成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B.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C.犯罪构成具有针对犯人的恣意而保障社会、针对社会的恣意而保护犯人的双重保障机能

D.犯罪构成为区分此罪与彼罪提供了法律标准     E.犯罪构成是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法律依据

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 (ABCD)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要件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要件 E.犯罪情节

4.下列属于对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分类的是 (ABCDE)

A.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C.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D.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E.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5.犯罪客观方面要件中,属于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的是(BCDE )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D.犯罪的空间 E.犯罪的手段

6.下列犯罪中,既可以由作为方式,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有 (ABC)

A.破坏交通设施罪 B.决水罪C.故意杀人罪 D.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 E.非法拘禁罪

7.危害结果是 (CDE)

A.一切犯罪的必备条件 B.一切故意犯罪的必备条件

C.某些故意犯罪的必备条件D.过失犯罪的必备条件 E.选择要件

8.构成不作为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BCD)

A.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      B.有条件和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而未履行

C.不作为行为产生或可能产生危害后果      D.侵害了刑法保护的客体和对象      E.具有先前行为

9.下列犯罪中,只能以作为形式构成的是 (BCE)

A.放火罪 B.抢劫罪C.抢夺罪 D.爆炸罪 E.绑架罪

10.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ABCE)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的下意识动作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人在精神受到强制下的行为E.人在身体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11.下列关于结果加重犯理解正确的是 (ACD )

A.行为人实施基本犯罪行为,但造成了加重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B.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也具有故意

C.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至少具有过失

D.刑法就发生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       E.刑法就发生加重结果规定从重处罚

12.刑法上因果关系较之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哪些特殊性?( BD)

A.客观性 B.范围的特定性 C.相对性 D.内容的特定性 E.复杂性

13.在行为人的行为介入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场合,要判断某种结果是否由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应当考察的因素有 (ABD )

A.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B.介入情况的异常性的大小

C.介人情况是第三者还是被害人的行为引起的D.介人情况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

E.行为人的行为与介入情况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长短

14.我国刑法按照刑事法定年龄,将刑事责任时期分为 (ABCD )

A.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B.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     C.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

D.减轻刑事责任时期       E.选择性刑事责任时期

15.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 (AE)

A.按公历的年、月、日计算B.从生日当天起计算C.按旧历的年、月、日计算

D.从生日的前一天起计算   E.从生日的后一天起计算

16.我国刑法第30条所规定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 (ABCD )

A.国家机关B.社会团体C.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D.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E.依法设立的独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

第三十条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7.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ABCE)

A.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结果B.有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现实性 C.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

D.有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 E.一般不发生危害社会结果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包括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18.我国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的要件包括(ACDE )

A.犯罪故意 B.犯罪思想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E.犯罪过失

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

三、判断题

1.如果某种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该行为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 )

2.只要某种行为只符合犯罪构成中的一个或几个要件,该行为就符合犯罪构成,成立犯罪。 (× )

理由:犯罪构成要求主客观具有同一性。犯罪构成不是各个要件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件的有机统一。因此,如果某种犯罪行为只符合犯罪构成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要件,该行为就不符合犯罪构成,不成立犯罪。

3.犯罪客体即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 (×  )

理由: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利益。

4.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犯罪的一般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 × )

理由: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

5.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故意导致他人死亡的,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

理由: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指一个人以不作为或消极的行为结果构成了一个通常以作为才能构成的犯罪行为;

6.“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 (×)

理由:只有当某种不作为符合具体的犯罪构成时才构成犯罪。

7.危害行为必然造成危害结果。 (× )

理由:危害结果固然是危害行为引起的,但不能认为任何危害行为都必然造成危害结果。

8.遗弃行为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构成结果加重犯。 (×)

理由:结果加重犯必须有刑法明文规定了结果加重刑,否则不是结果加重犯。

9.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和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 × )

理由: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而不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的研究。

10.现在的刑法理论一般肯定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

11.认定因果关系则基本上完成了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 (× )

理由:认定因果关系,只是确定了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特定的危害结果,而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看行为人的主客观条件是否符合犯罪构成,是否侵犯了特定的客体等情况。

12.在某些情况下,有辨认能力的人可能基于某种原因而丧失控制能力,此人仍然具有辨认控制能力。 (× )

理由:所谓辨认控制能力,是指同时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如果缺少其中一种能力,则属于没有辨认控制能力。

13.间歇性精神病人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以其实施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控制能力为准,而不是以侦查、控诉、审判时是否精神正常为标准。 (√)

14.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不仅是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而言,也适用于教唆犯与帮助犯。 (×)

理由: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而言,至于教唆犯与帮助犯,则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

第六章 排除犯罪的事由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正当防卫条件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不法侵害包括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     B.不法侵害包括所有来源的不法侵害

C.不法侵害不限于作为的侵害               D.不法侵害不限于故意的不法侵害

2.对于防卫过当 (C)

A.可以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    B.应当酌情减轻或从轻处罚

C.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酌情减轻或从轻处罚

3.下列不属于法令行为的是 (B)

A.法律基于政策理由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B.上级机关给予地方发展需要下达的批文

C.法律有意明示了合法性条件的行为        D.职权行为

4.下列不属于自救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的是 (B )

A.法益已经受到了违法侵害      B.法益受到正在发生的违法侵害

C.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受侵害的法益

D.救济行为的手段具有适当性

5.甲某与乙某发生口角后,声称要杀死乙某。乙某怕甲某真的要杀死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回到家中取出猎枪,埋伏在自家附近,在甲某经过其家门口时,开枪将甲某打死。乙某的行为属于 (C)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C.故意犯罪D.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如果并不存在不法侵害,但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进行所谓防卫的,属于假想防卫。

6.甲在偏僻的乡间小路上运输毒品,乙见状上前抢劫,甲为了保护毒品,以暴力进行反抗,致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C)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C.故意伤害 D.防卫过当

7.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在于 (D)

A.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     B.防卫行为造成重大损害

C.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D.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8.张某一次子乙平时经常滋事生非。一日,乙无端打骂其妻子,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长子甲见状随手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石头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A )

A.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正当防卫                 B.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防卫过当

C.张某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正当防卫   D.张某和甲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二、多选题

1.对下列哪些正在进行的犯罪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ABCDE )

A.行凶 B.杀人C.抢劫 D.强奸 E.绑架

特殊正当防卫: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下列关于特殊正当防卫的说法正确的是 (CD)

A.对于暴力犯罪或者一般暴力犯罪,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B.对于任何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都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C.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已经结束后,行为人将不法侵害人杀死杀伤的,不适用特殊正当防卫

D.对除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外的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E.对于严重危及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也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3.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主要有 (ABCD)

A.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导致的危险B.动物的袭击带来的危险

C.疾病等特殊情况形成的危险   D.人的危害行为造成的危险

E.负有特定职责的人所面临的对本人的危害

4.下列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DE)

A.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

B.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法益

C.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或同等法益

D.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是在法益正在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

E.紧急避险的基本特征是在法律所保护的法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时,不得已损害另较小的或者同等的法益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或者同等法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危险来自:1、大自然的自发力量;2、动物的自发袭击;3、疾病等特殊情况;4、不包括职务、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5.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是 (ABC)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C.间接故意 D.直接故意 E.主观过错

防卫过当: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构成犯罪,一般是过失;也不排除间接故意。

6.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 (ABCD )

A.防卫挑拨 B.互相斗殴C.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D.假想防卫

E.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进行的防卫

三、判断题

1.抢劫罪已经既遂,被害人当场对抢劫犯予以暴力反击夺回财物,属于事后防卫。 (×)

理由:在财产性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因此,虽然抢劫罪已经既遂,但被害人当场对抢劫犯予以暴力反击夺回财物的应认为是正当防卫。

2.凡是超过必要限度的,都是防卫过当。 (×  )

理由: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才是防卫过当。

3.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而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要件确定罪名。 (√ )

4.正当防卫的条件比紧急避险的条件更严格。 (×  )

理由:紧急避险的条件比正当防卫的条件更严格。

5.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不能为了避免火灾对本人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 (√)

6.正当业务行为是指虽然没有法律、法令、法规的直接规定,但在社会中被认为是业务上的行为。 (×)

理由:正当业务行为指虽然没有法律、法令、法规的直接规定,但在社会中被认为是正当的业务上的行为。

7.拐卖儿童的行为只要得到儿童的承诺则不成立拐卖儿童罪。(× )

理由:有些承诺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拐卖儿童罪即是。只有在以违反被害人意志为前提的犯罪中,被害人承诺才可能排除行为的犯罪性。

第七章 故意犯罪形态

一、单选题

1.犯罪未得逞是指 (B )

A.未发生任何危害结果      B.未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危害结果.

C.犯罪行为未实行终了      D.为满足某一具体犯罪构成所需要的全部要件

2.有关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D)

A.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形态。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形态。

B.犯罪形态是静止的行为状态,犯罪阶段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C.犯罪形态没有先后连续性,犯罪阶段则具有连续性

D.一个故意犯罪行为可能经过几种犯罪阶段,也可以出现几种犯罪形态

3.对于预备犯的处罚原则是 (A )

A.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比照既遂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 (B )

A.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食物中投放毒药,见乙神态痛苦而反悔,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其实,甲投放的毒品量不足以致乙死亡。对于甲,应认定为 (A )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C.犯罪既遂 D.不是犯罪

6.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静脉注射大量空气,后甲反悔后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但乙仍然死亡。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B)

A.故意杀人未遂 B.故意杀人既遂C.故意杀人中止 D.过失杀人

7.张某准备到某厂财务室撬保险柜偷钱,他约李某帮助他去望风,李某不同意,并到派出所告发了张某。张某的行为属于 (A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意表示 D.犯罪中止

1.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8.甲为了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击中,在能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了射击。甲的行为是(B)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C.犯罪既遂 D.不构成犯罪

9.某甲深夜跳墙进入一女村民家,企图实施强奸行为。入屋后,即站在窗前,用螺丝刀撬窗子,在其中一扇窗刚打开之际,正在睡觉的妇女惊醒,遂打开电灯,呼喊抓坏人。甲一看灯下的妇女,竟是自己小学同学,便感到难为情,于是扭头就跑。甲的行为属于 (C)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10.犯罪未遂形态只能发生在 (C)

A.犯罪的预备过程中 B.间接故意犯罪的过程中C.犯罪实行过程中D.过失犯罪过程中

11.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 (B )

A.可以免除处罚 B.应当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处罚 D.应当减轻处罚

12.区分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志是 (C)

A.犯罪分子是否已经完成犯罪预备行为B.犯罪分子是否已接近作案目标

C.犯罪分子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D.犯罪分子是否已经进入作案现场

13.行为人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其行为构成 (B)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二、多选题

1.犯罪未遂有以下特征(ABC )

A.已经着手实行犯罪B.犯罪没有得逞C.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得逞

D.犯罪目的只部分实现E.没有发生物质性危害结果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 (ABC)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 D.犯罪连续 E.犯罪实行终了

3.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ABCD)

A.时间性 B.自动性C.客观性 D.有效性 E.及时性

4.犯罪预备的特征是(ABCD )

A.主观上有犯罪故意B.客观上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 c.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D.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 E.为进行犯罪准备工具

5.甲仇恨乙,某日甲误将碱面当毒药投入乙的水杯中,乙喝后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CDE )

A.意外事件 B.对象错误C.手段错误 D.故意犯罪 E.犯罪未遂

例如:把某种无毒物质误作砒霜投毒杀人的(手段错误),

把男人误认作女人而实施强奸的(客体错误),不妨碍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或强奸罪(未遂)。

但是在意图杀害甲,因辨认或打击错误而误杀死乙的场合(对象错误),

或者在意图强奸甲女而误强奸了乙女的场合(对象错误),虽然,甲与乙或甲女与乙女是不同的人,但其法律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杀人罪对象中的“人”,强奸罪对象中的“妇女”,不论对谁,只要发生了既遂的结果,应认定为杀人罪或强奸罪的既遂。

6.下列关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BE )

A.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之发生

B.是否着手不同      C.犯罪未遂可有预备未遂,犯罪中止则无      D.有无犯罪结果不同

E.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情况下,既有可能成立犯罪未遂,也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7.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 (BC)

A.甲提刀尾随乙欲抢劫,因有车经过,使甲未得逞

B.乙为盗窃财物而进行实地考察 C.丙守候在乙必经之路意图杀害乙

D.丁扬言要杀害戊             E.甲欲杀乙,在日记中详细地描述了准备作案的计划

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

8.下列情况中,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ABCD )

A.过失致人重伤后马上将受害人送往医院抢救

B.去盗窃的途中发现屋里有灯光而返回       C.将挪用的用于营利的资金悄悄还上

D.毒害他人之后良心发现,乘毒性未发作将被害者送往医院抢救,但被害者仍然死亡

E.甲与邻居乙吵架,盛怒之下甲持枪来到乙家中欲枪杀乙,第一枪未击中,此时甲复又心中不忍,念及邻居感情,遂放弃回家

犯罪既遂后归还原物,酌定情节,不成立中止。既遂后不存在未完成,危险犯消除危险,是中止,属于特殊情况。

关键是自己中止,不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不是因为外界不可阻碍力量放弃。

实际上放弃行为,以后也不准备再实施这个行为。在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手段防止结果的出现。

三、判断题

1.某甲因与某乙有仇,而产生了杀害某乙的犯意,但经过反复考虑后打消了杀害某乙的念头,某甲属于犯罪中止。 (× )

理由:犯罪故意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某甲只是产生犯意,尚未着手实施犯罪,没有进入犯罪过程之中。

2.对于过失犯罪而言,存在成立与否的问题,但不存在既遂与未遂的问题。 (√)

3.犯意表示也是一种犯罪预备行为。 (× )

理由: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犯意表示并没有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只是单纯流露犯意的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没有构成现实的威胁。

犯意,没有外在的行为,不是犯罪预备。

4.未遂犯都是危险犯。 (√)

5.犯罪行为引起了危害后果则为犯罪既遂。(×)

理由: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行为人所希望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

6.区分中止与未遂时,“能达目的不欲”与“欲达目的不能”中的“能”与“不能”应当以客观方面为标准。 (×)

理由:区分中止与未遂时,“能达目的不欲”与“欲达目的不能”中的“能”与“不能”应当以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

7.犯罪行为一旦实行终了,则不可能再成立犯罪中止状态。 (×)

理由: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其中,在实行行为终了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采取有效的措施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则也成立犯罪中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5: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共同犯罪

一、单选题

1.共同犯罪是指(C  )

A.两人以上共同犯罪     B.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

C.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D.两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过失犯罪

2.实行特殊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人数为 (C)

A.一人以上B.二人以上 C.三人以上D.五人以上

一般共同犯罪:没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特殊共同犯罪:犯罪集团: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犯罪集团的特点:人数众多、较为固定、目的明确。

3.某甲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他与下列人共同实施诈骗行为,数额巨大,能与其构成共同犯罪的是 (A )

A.已满l6周岁的某乙 B.已满l5周岁的某丙C.已满14周岁的某丁 D.丧失控制能力的某戊

4.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将共同犯罪人分为 (D )

A.主犯、从犯、教唆犯 B.主犯和从犯C.主犯、从犯和预备犯 D.主犯、从犯和胁从犯

5.在甲的组织下,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负责入室盗窃,丙负责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A)

A.复杂共同犯罪 B.简单共同犯罪C.必要共同犯罪 D.犯罪集团

简单共同犯罪:实施行为一样,也叫共同正犯。

复杂共同犯罪:实施行为不一样,有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

6.对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 (C)

A.以从犯或以胁从犯论   B.以主犯论   C.既可能是主犯,也可能是从犯   D.以从犯论

7.中学生甲(15岁)经常受其同班同学乙的欺负,甲想报复乙, 出200元钱请高年级同学丙(17岁)“教训”乙。丙在一天晚上下晚自习后将乙半路拦住,痛打了一顿,致乙肋骨骨折,经医院鉴定为轻伤。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A.甲为教唆犯,丙为实行犯B.甲为从犯,丙为主犯C.丙构成故意伤害罪D.甲、丙二人构成共同犯罪

8.甲、乙二人共同射杀丙,丙死亡,但不能明确是甲还是乙的行为导致了丙的死亡,对于此案,应当如何认定? (A)

A.甲乙共同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责任    B.甲乙共同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C.甲乙共同承担过失杀人的责任         D.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甲乙射杀丙的概率,分别定罪

9.对于从犯(B)

A.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10.对于胁从犯(D)

A.应当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1.对于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B)

A.可以从重处罚 B.应当从重处罚C.应当加重处罚 D.可以加重处罚

12.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 (C)

A.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3.非国家机关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故意实施诬告陷害时,应如何处理? (B )

A.两者都定为诬告陷害罪,量刑相同

B.两者都定为诬告陷害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从重处罚

c.两者都定为诬告陷害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加重处罚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定为滥用职权罪,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定为诬告陷害罪

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14.甲教唆乙强奸其同事丙,乙对丙垂涎已久,遂在加班后托词留下丙并欲趁车间无人之际行动。乙正欲奸淫丙时刹那间感觉对不起同事情谊,羞愧难当,遂作罢,对于甲乙二人的行为如何处理? (B )

A.甲为既遂犯,乙为中止犯B.甲为未遂犯,乙为中止犯C.甲乙均为中止犯D.甲乙均为未遂犯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共同犯罪说法正确的是 (BCDE)

A.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B.共同犯罪具有主客观统一性    C.共同犯罪须有整体性

D.共同犯罪主体具有差异性   E.共同犯罪的特殊性表现于共同犯罪主体的犯罪故意与共同行为的“共同”

共同犯罪是两人以共同故意犯罪,而不共同犯罪。故意内容不同不构成共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可以构成共犯。

2.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是 (ABC)

A.共同犯罪的主体为两人以上B.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C.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D.在同一时间实施犯罪 E.在同一地点实施犯罪

3.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为标准划分的共同犯罪包括(BC)

A.一般共同犯罪 B.简单共同犯罪 C.复杂共同犯罪D.特殊共同犯罪 E.必要共同犯罪

4.我国刑法中必要的共同犯罪有 (ABC)

A.武装叛乱罪 B.聚众持械劫狱罪C.组织越狱罪 D.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 E.叛逃罪

并非刑法条文或者罪名中含有“聚众”二字或者多人参与的犯罪,都是必要的共同犯罪。例如,刑法第291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主体仅限于首要分子,第358条组织卖淫罪的主体只限于组织者,因此,都不一定是必要的共同犯罪。

5.教唆与被教唆者之间具有下列哪些情况时不构成共同犯罪?( ABD )

A.某甲没有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但因言行不慎而起到了教唆某乙实施犯罪的作用

B.某甲教唆某乙实施A罪,某乙却实施了B罪      C.某乙实施了某甲所教唆的犯罪而未遂

D.被教唆者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E.教唆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

6.甲某抢劫丙某并使用暴力致丙某重伤,碰巧乙某路过途中加入,甲乙共同抢去了丙某的财物。对此案,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BC )

A.甲乙共同构成抢劫罪      B.甲属于抢劫的结果加重犯

C.因为重伤的结果是由甲在乙加入之前造成的,乙对此结果不负结果加重责任

D.甲是实行犯,乙是帮助犯  E.甲乙构成抢劫罪,甲同时构成故意伤害罪

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属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不另外定其它相应的罪名。普通抢劫罪以取得财物为既遂(不计财物多少),但对于加重情节的抢劫罪,未取得财物也按既遂处理。

7.下列对于共同犯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BC)

A.共同过失犯罪也构成共同犯罪      B.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C.同时犯构成共同犯罪      D.先后故意实施的相关犯罪行为,没有主观联系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E.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销赃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8.共同犯罪行为表现形式有 (8.ABD )

A.共同作为 B.共同不作为C.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相结合

D.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 E.过失行为与过失行为相结合

9.共同犯罪行为的分工情况可能表现为 (ABCE )

A.正犯行为 B.组织行为C.教唆行为 D.共同过失行为 E.帮助行为

10.对于主犯的刑事责任说法正确的是 (ACD)

A.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B.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C.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中组织、指挥共同犯罪的人应当按照其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D.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中没有从事组织、指挥活动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应当按照其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E.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中对于没有从事组织、指挥活动也不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不处罚

11.对于教唆犯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

A.所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刑事法定年龄、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

B.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则教唆犯需承担刑事责任

C.过失不可能构成教唆犯      D.对于教唆犯可以定为教唆罪      E对于间接教唆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教唆犯不是罪名,还应按教唆的内容定罪,教唆杀人的定故意杀人罪,教唆盗窃的定盗窃罪。

三、判断题

1.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

理由: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犯罪单位成立共同犯罪。 (×)

理由: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犯罪单位不成立共同犯罪。“二人以上”一般认为两个以上自然人或两个以上单位或单位与自然人共同实施的犯罪。

3.被教唆者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教唆的情况而实施犯罪的,属片面教唆,我国刑法理论肯定片面教唆。 (×)

理由:片面的教唆,即被教唆者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教唆的情况而实施犯罪,属于片面共犯。我国刑法理论目前大多还未加以肯定。

4.一般共同犯罪是指没有组织、没有首要分子、不存在众人随时可能参与状态的犯罪。 (×)

理由:一般共同犯罪指没有组织的共同犯罪,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二人以上即可构成、没有组织、没有首要分子、不存在众人随时可能参与状态的犯罪;二是由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

5.团伙犯罪是一种独立的共同犯罪形式。 (× )

理由:团伙犯罪属于何种形式理论上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刑法没有规定团伙犯罪及其处罚原则,如果将团伙犯罪看成一种独立的共同犯罪形式,就无法适用法律。

6.犯罪集团中的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

理由:首要分子必定是主犯,但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还可以是其他人。

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
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7.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 (× )

理由: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

第九章 罪数

一、单选题

1.在依据犯罪构成说判断罪数时,应当坚持 (C)

A.客观原则 B.主观原则C.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D.法条主义原则

2.下列诸犯中不属于实质的一罪的是 (C)

A.继续犯 B.法条竞合犯C.惯犯 D.想象竞合犯

实质的一罪:是指在外观上具有数罪的某些特征,但实质上构成一罪的犯罪形态。或称为形式上的数罪、实质上的一罪。它包括想像竞合犯、结果加重犯和继续犯。

法定的一罪:法律概念,是指行为人基于多个罪过,实施了多个危害行为,侵犯多种法益,立法者本来可以将其规定为数个犯罪构成或者已经将其规定为数个犯罪构成,因为某种特定的理由,法律上将其规定为一罪的情形,包括惯犯和结合犯。

处断的一罪:刑法概念,又称裁判的一罪,是指本来是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数罪,但因其固有的特征,在司法机关处理时将其规定为一罪。它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

3.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B)

A.犯罪行为的个数 B.犯罪构成的个数C.犯罪结果的个数 D.行为人主观上罪过的个数

4.甲盗窃黄金200两,因害怕法律制裁,将黄金秘藏20年之久。甲秘藏黄金的行为属于 (D )

A.盗窃行为的持续 B.继续犯C.连续犯 D.状态犯

5.甲男欲强奸乙女,先将女禁闭于室内数日,待乙女无力气反抗时对其实施了奸淫。甲男的行为属于 (B)

A.连续犯 B.牵连犯C.结合犯 D.想象竞合犯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

连续犯: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

结合犯:是指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结合成另一独立的新罪的情况。

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是指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情况。

6.某国家工作人员甲盗窃了国有档案后,转卖给了非国家工作人员乙,甲的行为同时触犯了窃取国有档案罪和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甲属于 (B)

A.牵连犯 B.想象竞合犯C.法条竞合犯 D.状态犯

7.某甲采取虚报个人住房贷款等方法,诈骗银行10万元,对其应认定为 (B)

A.诈骗犯B.金融诈骗犯C.诈骗犯与金融诈骗犯数罪并罚 D.信用卡诈骗罪

8.我国刑法第303条规定的“以赌博为业”的行为人,属于(A )

A.营业犯 B.职业犯 C.常习犯 D.结合犯

第三百零三条 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犯罪构成预定具有常习性的行为人反复多次实施行为的。称为常习犯;

犯罪构成预定将一定的犯罪作为职业或业务反复实施的,称为职业犯;

犯罪构成预定以营利为目的反复实施一定犯罪的,称为营业犯。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实质的一罪的是 (ABC)

A.想象竞合犯 B.继续犯C.结果加重犯 D.法条竞合犯E.结合犯

2.下列属于法定的一罪的是 (AC)

A.结合犯 B.结果加重犯C.集合犯 D.连续犯 E.牵连犯

3.数行为在处理时作为一罪的是 (BCE)处断的一罪

A.集合犯 B.牵连犯C.连续犯 D.结果加重犯 E.吸收犯

4.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罪的类型有 (BDE)

A.单纯的一罪 B.实质的一罪C.形式的一罪  D.法定的一罪 E.处断的一罪

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适用数罪并罚的情况有 (ACDE)

A.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继续犯

B.处于数个故意,多次实施犯罪行为,触犯不同罪名的犯罪

C.以一个故意或者过失,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想像竞合犯

D.以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方法与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牵连犯

E.一个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的犯罪法条竞合犯

6.下列属于牵连犯的有 (ABD)

A.以伪造公文的方法窃取公私财物B.非法侵入住宅杀人 C.盗窃枪支后杀人

D.伪造武装部队证件冒充军人招摇撞骗E.盗窃军车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

构成牵连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特征):

1、有二个以上的犯罪行为;2、触犯了二个以上不同的罪名;3、所触犯的二个以上犯罪之间有牵连关系

三、判断题

1.继续犯是指犯罪不法状态的继续。 (×)

理由: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行为从着手实行到由于某种原因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的同时继续。这是继续犯与状态犯的主要区别。

2.连续犯的数次行为中的数次行为都必须独立构成犯罪。 (×)

理由:连续犯的数次行为,应包括数次行为都独立构成犯罪、数次行为都不独立构成犯罪、数次行为中有的独立构成犯罪有的不独立构成犯罪。

3.连续犯的数次行为必须触犯同一罪名,是指触犯同一具体的罪名,而不包括触犯同类罪名的情况。 (√)

理由:连续犯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

4.刑法总则明文规定对于牵连犯应该从一重罪处罚。 (×)

理由:刑法总则没有明文规定牵连犯的概念与处罚原则,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对牵连犯应从一重罪处罚或者从一重罪从重处罚。

第十章  刑罚概说

一、单选题

1.刑罚权的根据是 (A)

A.实现社会正义,保护法益免受犯罪侵犯B.报应刑理论 c.目的刑理论 D.维护社会秩序

2.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D)

A.惩罚罪犯 B.改造罪犯 C.教育罪犯 D.预防犯罪

3.特殊预防的对象是 (A)防止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再次犯罪

A.犯罪分子 B.违法分子C.游手好闲的人 D.有可能实施犯罪的人

4.刑罚的适用机关是 (C)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C.审判机关 D.人民政府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刑法与其他法律制裁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BCDE )

A.严厉程度不同 B.适用对象不同C.适用机关不同 D.适用根据不同 E.确立机关不同

2.一般预防的对象是 (ABD)

A.具有犯罪危险的人 B.容易犯罪的人G.已经犯罪的人 D.犯罪被喜人 E.犯罪人的亲属

3.赖以实现特殊预防的刑罚功能有 (ABE)

A.限制、消除再犯条件的功能B.个别震慑功能 C.法制教育功能 D.一般威慑功能 E.教育感化功能

4.赖以实现一般预防的刑罚功能有 (BCDE)

A.个别震慑功能 B.法制教育功能C.安抚、补偿功能 D.强化规范意识功能 E.一般威慑功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A.一般威慑功能以有犯罪意念的危险分子为首要对象

B.法制教育功能以法制观念淡薄的不稳定分子为首要对象

C.安抚、补偿功能以刑事被害人及其亲属为首要对象

D.强化规范意识功能以其他守法公民为对象

E.法制教育功能以犯罪人为首要对象

6.刑罚权包括 (ABCD)

A.制刑权 B.求刑权C.量刑权 D.行刑权 E.免刑权

三、判断题

1.刑罚的本质属性是使犯罪人承受一定的剥夺性痛苦。 (√)

2.制刑权由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

理由:制刑权由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

3.刑罚目的论决定或制约着刑罚的其他全部问题,是刑罚论的要害。(√)

4.特殊预防的对象是具有犯罪危险的人。 (×)

理由:特殊预防的对象是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防止其再犯。

5.任何刑法的功能,都须以刑罚目的为其确立的前提和赖以实现的中介因素。 (×)

理由:任何刑法的目的,都须以刑罚功能为其确立的前提和赖以实现的中介因素。

6.我国的求刑权是由检察机关行使的。 (×)

理由:我国的求刑权原则上由检察机关行使,但国家也将部分轻微犯罪(亲告罪)的求刑权赋予被害人。

第十一章  刑罚的体系

一、单选题

1.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不包括 (D)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C.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D.担任私人企业领导的权利

2.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A)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C.审判机关D.行政机关

3.管制的期限(不包括数罪并罚)是 (D ) 数罪并罚不超过3年

A.15日以上6个月以下 B.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C.3个月以上l年以下 D.3个月以上2年以下

4.主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是 (B)

A.罚金 B.管制C.拘役 D.有期徒刑

5.拘役的期限是(不包括数罪并罚)是(B)数罪并罚不超过1年

A.15日以上6个月以下 B.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C.3个月以上l年以下D.6个月l72 1-2年以下

6.死刑缓期2年期满,减为l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D)

A.确有认罪表现 B.确有悔罪表现C.确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7.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 (C )

A.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B.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C.从死刑缓刑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D.从判决宣告之日起计算

8.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确定罚金的数额应当根据 (B)

A.犯罪分子本人的经济状况B.犯罪情节c.犯罪分子家庭的经济状况D.犯罪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9.根据我国刑法明文规定,死刑适用的对象是 (C)

A.惯犯B.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C.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D.危害国家利益的犯罪分子

10.死刑缓期2年期满减为无期徒刑的条件是 (B )

A.没有过失犯罪 B.没有故意犯罪 C.有认罪表现 D.有悔改表现

1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罚金的缴纳方式不包括 (B)

A.强制缴纳 B.他人代为缴纳 c.一次缴纳 D.分期缴纳

12.管制刑的起始计算日期是 (A)

A.判决执行之日 B.判决确定之日C.羁押之l3 D.第一次讯问之日

13.罚金的缴纳期限应为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日起最长不超过( C)

A.1个月 B.2个月C.3个月D.6个月

二、多选题

1.我国的主刑包括 (ABCDE)

A.管制 B.拘役C.死刑 D.无期徒刑 E.有期徒刑

2.我国的附加刑有 (ABCD)

A.罚金 B.没收财产C.剥夺政治权利 D.驱逐出境 E.警告

3.管制的特点是 (ABC)

A.对犯罪分子不关押,只限制一定的人身自由 B.受群众监督

C.由法院判决,由公安机关执行 D.只适用于未成年人E.剥夺人身自由

4.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的刑种不包括 (ACE )

A.管制 B.拘役C.刑事拘留 D.有期徒刑 E.无期徒刑

5.罚金的缴纳方式有 (ABCE)

A.一次或分期缴纳 B.强制缴纳c.随时追缴 D.限期缴纳 E.减少或免除缴纳

6.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以下哪些权利? (ABCE)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C.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D.担任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E.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7.死刑缓期执行的条件是 (CD)

A.犯罪分子有悔改表现 B.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C.应当判处死刑

D.不是必须立即执行 E.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

8.下列属于非刑罚处罚方法的有 (ABCDE )

A.训诫 B.责令具结悔过c.责令赔礼道歉 D.责令赔偿损失 E.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9.下列哪些罪犯是属于应当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AC)

A.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B.累犯   C.被判处死、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E.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10.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刑期缓期执行2年期满以后,可以根据其表现情况 (ACD )

A.执行死刑B.减为15年以下有期徒刑 C.减为无期徒刑

D.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E.减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

11.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必须遵守下列何种规定?( ACDE )

A.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接受监督 B.参加集体劳动生产

C.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D.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E.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12.对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ABCE)

A.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B.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及时返还 C.违禁品,应当予以没收

D.犯罪分子使用的他人财物,应予以没收 E.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1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犯罪人中,即使罪当处死,但不适用死刑的是 (DE)

A.盲人B.又聋又哑的人 C.醉酒的人D.犯罪的时候不满l8周岁的人 E.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三、判断题

1.主刑只能独立使用,不能附加适用。 (√)

2.对于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应当允许其参加劳动,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

理由:对于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应当在劳动中同工同酬,对于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应当允许其参加劳动,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3.我国有期徒刑就是以剥夺犯罪人自由为目的的单纯的监禁刑。 (×)

理由:我国有期徒刑的基本内容是对犯罪人实行劳动改造,与西方一些国家刑法中单纯剥夺犯罪人自由的监禁刑不同。

4.无期徒刑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刑罚方法。 (×)

理由:无期徒刑是自由刑中最严厉的刑罚方法。

5.无期徒刑不可能孤立适用,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6.不得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缓刑两年执行。 (×)

理由:不得对犯罪的时候不满l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7.刑法规定“并处”罚金时,人民法院在对犯罪人判处主刑的同时,必须依法判处罚金。 (√)

8.没收财产是指没收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 (×)

理由:没收财产是将犯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与没收犯罪物品具有性质的区别。

第十二章  刑罚的裁量

一、单选题

1.犯罪分子具有法律规定的从重处罚的情节,应当 (C )

A.在法定刑以上判处刑罚      B.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

C.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

D.根据所适用的具体法律,或者罪加一等,或者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

2.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有(B)

A.16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应当从减免   B.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    C.自首犯   D.预备犯

3.下列情节中,属于刑罚裁量的法定情节的是 (A )

A.犯罪较轻且自首的   B.犯罪后坦白的酌定情节   C.犯罪动机卑劣的   D.犯罪手段残忍的

4.构成一般累犯的时间条件是,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到又犯新罪的时间为(D)

A.1年 B.2年C.3年 D.5年

5.下列条件中,属于一般自首成立的条件的是 (C )

A.犯罪后坦白 B.积极退赃c.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D.立功

6.判决宣告以后又发现漏罪的并罚,属于 (A )

A.先并后减 B.先减后并C.限制加重 D.并科

7.判决宣告后又犯新罪的并罚,属于 (A)

A.先减后并 B.先并后减C.吸收 D.并科

8.下列犯罪分子中,不适用缓刑的是 (B )

A.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B.累犯   C.判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D.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9.按照刑法规定,在战时,对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现实危险宣告缓刑的犯罪军人,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时,可以 (B )

A.免予执行原判刑罚B.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 C.撤销缓刑D.减轻执行原判刑罚

10.丙某因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8年,在刑罚执行5年后,又发现他在服刑前还犯有盗窃罪,判刑6年,那么丙还需要执行的刑期最高应是 (B)刑罚执行期间又发现漏罪的,先并后减

A.6年 B.9年C.14年D.11年

二、多选题

1.量刑情节分为 (CD)

A.一般情节 B.特殊情节C.法定情节 D.酌定情节 E.从宽处罚情节

2.法定的刑罚裁量情节有 (BCDE)

A.加重处罚情节 B.从重处罚情节C.从轻处罚情节 D.减轻处罚情节 E.免除处罚情节

法定的刑罚裁量情节有:从重处罚情节;从轻处罚情节;减轻处罚情节;免除处罚情节

24.酌定量刑情节包括(  ABCDE  )

A.犯罪手段  B.犯罪对象C.犯罪动机    D.危害结果E.前科

常见的酌定量刑情节主要有以下几种:犯罪的手段;犯罪的时空及环境条件;犯罪的对象;犯罪造成的危害结果;犯罪的动机;犯罪后的态度;犯罪人的一贯表;前科。

3、一般自首的构成要件是 (BC)

A.犯罪未被发觉B.犯罪以后自动投案C.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D.为侦破其他案件提供重要线索 E.为侦破其他案件提供重要线索

4.一般立功的表现形式 (ACDE) 与重大立功的区别要点在于是否重大。

A.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B.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查证属实的

C.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归案的 D.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E.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

5.缓刑的适用条件是 (BCDE ) 累犯应当从重处罚,累犯不适用缓刑和假释。

A.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B.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C.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且具有悔改表现   D.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E.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6.下列不适用数罪并罚的情况有 (ABCDE)

A.牵连犯 B.连续犯c.结合犯 D.继续犯E.想象竞合犯

7.各国刑法所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主要有 (ABCD )

A.并科原则(相加原则) B.吸收原则C.限制加重原则D.混合原则 E.先并后减原则

8.撤销缓刑的条件有 (ABC )

A.在缓刑考验期内又故意犯罪的      B.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

C.在考验期内,违反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D.在缓刑考验期内又过失犯罪的

E.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后又犯新罪的

9.下列哪些情节属于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 (AD )

A.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B.中止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C.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  E.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0.乙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l0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罚金5万元,在并罚时应当采取 (AD )

A.吸收原则 B.相加原则C.限制加重原则 D.并科原则 E.混合原则

数罪并罚的原则:我国刑法对数罪并罚采取的是混合原则。

    ①对于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采取吸收原则。

    ②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

③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三、判断题

1.量刑情节是不具有犯罪构成事实的意义,不能说明犯罪基本性质的事实情况。 (√)

2.量刑时,对各种犯罪情节可以一并考虑。 (×)

理由:量刑时,对各种犯罪情节不能进行重复评价。

3.在共同犯罪案件中,作为一般共同犯罪成员的犯罪人,如果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就必须交待自己所知的同案犯的罪行,否则不属于自首。 (√)

4.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也可以认定为自首。 (×)

理由: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5.对于属于自首或者坦白范围内的行为,不能认定为立功。 (√)

6.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中间线”以上或以下判处刑罚。 (×)

理由: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并不意味着在法定刑“中间线”以上或以下判处刑罚。绝大多数法定刑不可能划出“中间线”。

7.军人“战时缓刑”适用刑法总则关于缓刑制度的有关规定。 (×)

理由:两者不同。战时缓刑虽然可谓一种特殊的缓刑,但与普通缓刑在适用的时间、适用的对象、适用的条件、考验的内容和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8.缓刑的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以前先行羁押的,可以折抵刑期。 (×)

理由:缓刑的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以前现行羁押的,不能折抵刑期。

第十三章  刑罚的执行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可以减刑的实质条件的是犯人在刑罚执行期间(A )

A.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

B.有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应当减刑   C.认罪服法   D.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刑

2.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具有下列哪种表现的犯罪分子,应当减刑? (C)

A.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B.悔改表现C.重大立功表现 D.立功表现

3.在下列情况中,不能适用减刑的有 (D )

A.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B.累犯C.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D.被判处没收财产的犯罪分子

4.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 (D)

A.5年 B.20年C.15年 D.10年

假释: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人,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5.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 (C)

A.5年 B.10年C.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D.7年

6.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其监督机关为 (A)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c.司法机关 D.基层单位或组织

7.下列情况中,可以适用假释的有 (C )

A.甲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990年刑满释放,l993年又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累犯)

B.乙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l0年,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

C.丙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

D.丁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

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低于10年有期徒刑的,仍然可以假释。

8.对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 (B )

A.10年 B.12年C.15年 D.18年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如果原判为死缓,经过多次减刑,实际执行刑期不能少于14年(有的说是12年)。

9.判处无期徒刑的,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 (B)

A.5年 B.10年C.15年 D.20年

二、多选题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 (ABCD)

A.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B.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D.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E.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

2.假释的适用对象是 (CD)

A.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B.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E.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3.下列犯罪中,不能适用假释的有 (ADE)

A.累犯     B.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因犯强奸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E.被判处l3年有期徒刑的故意杀人犯

4.丙某1995年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l997年刑满释放。但丙不思悔改,2001年又屡次作案,依法以盗窃罪被判刑5 年。对丙某 (CD) 缓刑的对象: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不能是累犯

A.可以减刑,也可适用缓刑B.不得减刑,也不得假释 C.不得假释,但可以减刑

D.不能适用缓刑,也不得适用假释E.不得减刑,但可以适用缓刑

5.我国刑法规定,假释的考验期是 (BC)

A.拘役的考验期为没有执行完毕刑期的两倍B.有期徒刑的考验期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

C.无期徒刑的考验期为l0年D.无期徒刑的考验期为20年E.管制的考验期等同于执行的刑期

假释是对于被判处有期、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分子。对累犯以及被判处10年以上的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

6.适用假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BDE )

A.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B.服刑达到一定期限

C.犯罪分子患有严重疾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关押D.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

E.不是累犯

三、判断题

1.刑罚执行是指实施刑事裁判所处刑罚的内容。 (×)

理由:刑罚执行不只是实施刑事裁判所处刑罚的内容,还要解决由此产生的一些法律问题,如减刑和假释。

2.减刑包括对附加刑的减轻。 (×)

理由:减刑不包括对附加刑的减轻,减刑只是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的减刑。

3.就可以减刑的刑罚而言,一次减刑的期限,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基本上应与原判决的刑期成正比。 (√)

4.假释有考验期,如果再犯罪或有其他法定理由,就撤销假释。减刑则没有考验期,减刑后不存在撤销的问题。 (√)

5.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暴力性犯罪人,若减刑后刑期低于l0年有期徒刑,则可以假释。 (×)

理由: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暴力性犯罪人,即使减刑后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也不可以假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5: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刑罚的消灭

一、单选题

1.法定最高刑为l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为 (A)

A.15年 B.10年C.20年 D.16年

2.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为 (A)

A.5年 B.10年C.20年 D.7年

3.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为 (C )

A.10年 B.15年C.20年 D.25年

4.大赦的效力及于——,特赦的效力及于——。 (C)

A.罪,罪与刑 B.刑,罪C.罪与刑,刑 D.罪或刑,罪

5.我国有权决定实施特赦的机关是 (D)

A.最高人民法院 B.国务院C.中共中央 D.全国人大常委会

6.某人于l992年4月2日犯甲罪,该罪的法定最高刑为l0年,1994年6月3日,该人又犯了乙罪,该罪的法定最高刑为5年。那么,甲罪的追诉期限的结束时间是 (A )

A.2009年6月2日 B.2004年6月2日C.2007年4月1日D.2002年4月1日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新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如果后罪的追诉期限届满,而前罪的追诉期限未满,则只能追究前罪的刑事责任。

二、多选题

1.刑法上的时效分为(CD)

A.时效延长 B.时效中断C.追诉时效 D.行刑时效 E.时效更新

2.属于时效延长的情形有(CD)

A.犯罪行为处于继续状态        B.犯罪行为处于连续状态

C.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受理案件后,行为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

D.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司法机关应立案而不予立案的   E.犯罪行为处于持续状态

3.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从何时开始计算? (BC )

A.从犯罪预备之日B.从犯罪之日C.犯罪行为有连续状态的,自犯罪行为终了之日

D.犯罪结果发生之日E.从着手实施犯罪开始

4.刑罚消灭的事由有 (ABCDE)

A.超过追诉时效的B.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C.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D.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E.其他法定事由

三、判断题

1.我国刑法规定了追诉时效和行刑时效。 (×)

理由:我国刑法规定了追诉时效,但没有规定行刑时效。

2.我国刑法第65、66条规定了特赦和大赦。 (×)

理由:我国刑法第65、66条规定了特赦。我国已经取消了大赦制度。

3.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特赦,由全国人大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特赦令。 (×)

理由: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特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

4.在追诉期限以内犯罪,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

第十五章  罪刑个论概说

一、单选题

1.我国刑法分则规范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主要是 (C)

A.同类主体 B.同类客体C.同类法益 D.同类对象

2.拐卖妇女、儿童罪属于 (B )

A.类罪名 B.选择罪名C.单一罪名 D.叙明罪名

3.我国刑法中对经济犯罪、财产犯罪规定的罚金刑一般是 (D)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B.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C.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D.浮动法定刑

4.下列各罪中,采用简单罪状的是 (A)

A.故意杀人罪   B.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    C.伪证罪   D.强奸罪

2.空白罪状:又称参见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只规定了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具体的犯罪构成条件要参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确定。如第128条规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第344条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等等,需要参照枪支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才能确定是否构成犯罪,这就是空白罪状。

3.叙明罪状:又称说明罪状,是在罪刑规范中对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4.引证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某种犯罪的具体状况不作任何描述但需要引用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文说明该种犯罪构成的具体条件。如第124条规定“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同时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构成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就是引证罪状。

5.简单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某种犯罪的具体状况不做任何描述,只是列出罪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立法者认为该种犯罪不需要描述,只要看到罪名就可以理解和明白。如第170条规定“伪造货币的”、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第295条规定“传授犯罪方法的”等等就是简单罪状。

5.我国刑法第231条规定:“从事实验、保藏、携带、运输传染病菌种、毒种的人员,违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造成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后果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采取的罪状类型是 (B)

A.简单罪状 B.叙明罪状C.引证罪状 D.空白罪状

6.对具体犯罪本质的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是 (A)

A.罪名 B.刑法分则条文C.罪状 D.法定刑

7.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类犯罪进行排列的主要依据是 (C)

A.同类客体 B.同类法益 C.犯罪的危害程度 D.犯罪主体

8.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此规定属于 (C )

A.叙明罪状 B.注意规定C.法律拟制 D.罪名

法律拟制的特点是:导致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即使某种行为原本不符合刑法的相关规定,但在刑法明文规定的特殊条件下也必须按相关规定论处。

9.宣告刑是指 (B)

A.刑法对具体犯罪规定的刑罚B.人民法院对具体犯罪判决宣告应当执行的刑罚

c.犯罪分子实际执行的刑罚   D.犯罪分子在监狱中执行的刑罚

10.我国刑法第287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 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此规定属于 (D)

A.罪状 B.罪名C.法律拟制 D.注意规定

注意规定:是在刑法已作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注意规定的设置,并不改变相关规定的内容,只是对相关规定内容的重申;即使不设置注意规定,也存在相应的法律适用根据。另外,注意规定只具有提示性,其表述的内容与相关规定的内容完全相同,因而不会导致将原本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行为也按相关规定论处。

二、多选题

1.罪状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AD)

A.基本罪状 B.简单罪状C.叙明罪状 D.加重、减轻罪状 E.空白罪状

2.刑法分则条文对基本罪状的描述方式可以分为 (ACDE)

A.简单罪状 B.复杂罪状C.叙明罪状 D.引证罪状 E.空白罪状

3.下列罪名属于选择罪名的有 (BC)

A.信用卡诈骗罪B.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 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D.骗取出口退税罪E.金融凭证诈骗罪

4.法定刑的种类有 (ACE)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相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E.浮动法定刑

5.注意规定的特点有 (ABD)

A.是对相关规定内容的重申B.只具有提示性C.将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也按该规定处理

D.不改变相关规定的内容E.有意将明知为不同者,等同视之

三、判断题

1.刑法分则体系是指分则对犯罪的分类。 (×)

理由:刑法分则体系是指分则对犯罪的分类及排列顺序。

2.刑法分则条文通常由罪状与法定刑构成。 (√)

3.类罪名也是罪名,因此可以成为定罪引用的根据。 (×)

理由:类罪名指某一类犯罪的总名称。“具体罪名”的对称。中国《刑法》中的类罪名是以犯罪的同类客体为标准进行概括的,共有10个类罪名。由于现实中的犯罪都是具体的,所以,类罪名不能成为定罪引用的根据,即不能根据类罪名定罪。

4.罪名确定应注意罪名的合法性、科学性与概括性。 (√)

5.将某种规定视为法律拟制还是注意规定,会形成不同的认定结论。 (√)

理由:将某种规定视为法律拟制还是注意规定,会导致适用条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认定结论。

第十六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一、单选题

1.背叛国家罪的主体只能是 (A)

A.中国公民 B.外国公民C.无国籍人 D.所有自然人

2.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的主体是 (D )

A.外国机构、组织或者个人B.中国机构、组织或者个人

C.境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D.境内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

3.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 (B)

A.依武装叛乱、暴乱罪处罚                      B.依武装叛乱、暴乱罪从重处罚

C.依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处罚    D.依危害国家安全罪处罚

4.叛逃罪的主体只能是(C)

A.中国公民                                       B.国家工作人员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掌握了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 D.中国军人

5.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行为构成 (C )

A.间谍罪B.投敌罪C.资敌罪D.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6.对所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都可以 (A )

A.并处没收财产 B.判处死刑c.处以罚金 D.判处管制

二、多选题

1.间谍罪在客观上可以表现为 (ACD )

A.参加间谍组织充当间谍B.为境外窃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

C.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D.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E.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

2.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下列犯罪,依照相应各条的规定从重处罚 (ABC)

A.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           B.武装叛乱、暴乱罪

C.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D.投敌叛变罪           E.叛逃罪

3.下列犯罪中,可以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是 (ABDE)

A.分裂国家罪 B.煽动分裂国家罪C.背叛国家罪 D.武装叛乱暴乱罪 E.颠覆国家政权罪

4.下列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中,其主体只能是中国公民的是(ABE)

A.背叛国家罪 B.叛逃罪C.资敌罪 D.颠覆国家政权罪 E.投敌叛变罪

5.叛逃罪和投敌叛变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BC)

A.客体要件不同 B.客观要件不同C.主体要件不同D.主观要件不同 E.主观动机不同

三、判断题

1.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应以分裂国家罪的教唆犯处罚。 (×)

理由: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构成叛逃罪。 (√)

理由:叛逃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3.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

理由:刑法第111条。

4.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

理由:刑法第105条。

第十七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单选题

5.关于劫持航空器罪的行为对象说法正确的是 (D)

A.包括所有航空器B.不包括国家航空器c.无人驾驶的航空器不能成为本罪的对象

D.只包括正在使用中或飞行中的航空器

6.对于非法买卖1发子弹的行为 (B)

A.构成非法买卖弹药罪 B.不构成非法买卖弹药罪 C.构成非法储存弹药罪 D.构成非法持有弹药罪

7.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主体是 (D)

A.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B.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

C.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销售企业

D.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销售企业

8.非法出租、出借枪支、弹药罪的主体是 (A)

A.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与单位B.依法配备枪支的人员与单位

c.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       D.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单位

9.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C)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C、过失D.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10.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 (B)

A.重大责任事故罪 B.生产、作业责任事故罪C.重大安全事故罪D.安全设施责任事故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1)主体: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2)时间:生产作业期间发生的。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共性:明知安全隐患而拒绝整改从而发生重大事故。

11.用爆炸的方法杀人,构成爆炸罪还是故意杀人罪,主要是看 (A)

A.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B.行为是否有致人死亡的后果

C.行为是否造成财产损失     D.行为是否出于故意

12.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 (B)

A.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B.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和其他人员 C.交通管制人员D.调度人员

13.某甲系省射击运动队的教练,依法配置有枪支。一日,某乙向某甲借枪打猎,某甲碍于情面,就将枪借给某乙用了半天。某甲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 (D)。

A.非法出借枪支罪 B.玩忽职守罪c.非法出租枪支罪 D.不构成犯罪

14.甲某驾驶汽车因为超速行驶将丙某撞成重伤。坐在驾驶台副座的乙某下车察看丙某的情况,发现伤势很重。为了逃避责任,乙某和甲某将丙某抬上车,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将丙某藏在草丛中。丙某在12小时后因为失血过多死亡。关于此案 (C)

A.甲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乙某构成包庇罪

B.甲某指使乙某逃逸致人死亡,甲某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C.甲某乙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共同犯罪

D.甲某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15.某甲未经许可擅自经营液化石油气站的业务,由于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发生液化气泄漏,引起液化气罐爆炸。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3人死亡的后果。某甲构成 (B)

A.过失爆炸罪 B.危险物品肇事罪C.生产、作业责任事故罪 D.失火罪

16.梁某为防止自己瓜地里的瓜被盗,在瓜地的周围拉上电网,天黑时便通上高压电,一日晚,将来偷瓜的高某父子电死。梁某的行为构成 (D )

A.故意杀人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C.正当防卫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7.某机修师因对领导不满,利用工作之便,在进厂大修的飞机上,非法加装两套控制电路,妄图使飞机在试飞时空中断油停机,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因被及时发觉而没有造成飞机坠毁的严重后果。机修师的行为属于 (A)

A.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 B.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c.破坏交通工具罪预备 D.不构成犯罪

二、多选题

1.下列哪些罪足以造成危害后果的就应追究刑事责任 (ABDE)

A.放火罪 B.破坏交通设施罪C.失火罪 D.爆炸罪 E.破坏交通工具罪

2.下列可以成为破坏交通工具罪的行为对象的有 (ABCD)

A.正在行使(飞行)中的交通工具B.处于已经交付随时使用状态的交通工具

C.处于不需要检修便可使用状态的交通工具D.正在使用中的大型拖拉机 E.停在库中待修的汽车

3.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有 (BD)

A.对尚未安装完毕的农用低压照明线路,行为人盗走其中架好的部分电线,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

B.行为人盗割已经通电使用但由于电力不足而暂停供电的线路,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

c.盗割已安装完毕但未供电,且未交付电力部门使用的线路,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

D.盗割已安装完毕但未供电,且已交付电力部门使用的线路,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

E.拆盗工厂正在使用的电机设备等,没有危害公共安全,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

4.关于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

A.行为人实施组织、领导、参加行为之一的,便成立本罪

B.行为人必须实施组织、领导、参加这三种行为,才成立本罪

C.行为人犯本罪并实施杀人、绑架等犯罪的,依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D.行为人犯本罪并实施杀人、绑架等犯罪的,从一重罪处罚

E.资助恐怖活动组织罪的犯罪人是本罪的从犯

5.劫持航空器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为 (ABE)

A.暴力 B.胁迫C.引诱 D.煽动 E.与暴力、胁迫性质相当的其他方法

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CE)

A.介绍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以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共犯论处

B.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枪支、弹药、爆炸物,构成盗窃罪

C.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枪支、弹药、爆炸物,构成盗窃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D.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一构成抢劫罪

E.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构成抢劫枪支、弹药、爆炸一 物罪

7.下列有关生产、作业责任事故罪的理解正确的有 (ABCDE)

A.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B.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C.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

D.本罪的主体是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以及直接组织、指挥生产、作业的人员

E.本罪的主观方面为过失

8.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包括 (ABDE)

A.施工单位 B.建设单位C.发包单位 D.工程监理单位 E.设计单位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主体主要是单位犯罪)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主要指豆腐渣工程,如纂江彩虹桥倒塌案)。

  建筑工地上发生的工人操作事故的,应当定重大责任事故罪。

三、判断题

1.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重大财产的安全。 (×)

理由:公共安全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重大财产的安全。

2.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3.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在客观上必须是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否则不成立本罪。 (√)

4.行为人在家中藏有枪支、弹药,应按照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和私藏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 (×)

理由:此种行为仅构成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一罪。

5.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与单位,非法出租、出借枪支,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构成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 (√)

6.单位主管人员指使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

7.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伤残的,应以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 (×)

理由:此种情况应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第十八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一、单选题

1.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又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查处,构成妨害公务等罪的 (C)

A.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从重处罚      B.从一重罪处罚

C.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D.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

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构成犯罪的,要求销售金额在 (C)

A.2万元以上 B.3万元以上 C.5万元以上 D.10万元以上

3.生产、销售刑法第141条至l48条所列产品(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同时又构成生产、 销售伪劣产品罪的 (A)

A.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B.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C.依照各具体犯罪从重处罚          D.依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从重处罚

 第一百四十九条 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不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依照本节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同时又构成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4.走私淫秽物品罪的犯罪主观方面是 (D)

A.出于犯罪故意 B.以牟利为目的c.以传播为目的 D.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

5.将贵重金属从境外走私至境内的,成立 (A)

A.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B.走私贵重金属罪从境内走私至境外C.走私罪 D.不构成犯罪

6.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等情节的行为,构成 (B)

A.虚报注册资本罪 B.虚假出资罪C.抽逃出资罪 D.公司成立欺诈罪

7.下列关于妨害清算罪的表述,错误的是 (D)

A.行为发生在公司、企业清算时            B.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

C.本罪的主体事实上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D.犯本罪的,刑法规定同时处罚自然人和单位

12.高利转贷罪在主观上表现为 (B)

A.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B.以转贷牟利为目的C.以实施犯罪为目的 D.可以表现为过失

13.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D)

A.犯罪客体不同 B.客观方面不同C.犯罪主体不同 D.主观方面不同

14.伪造、变造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银行结算凭证,构成犯罪的,成立 (B)

A.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B.伪造、变造金融凭证罪C.伪造、变造金融票据罪 D.金融凭证诈骗罪

从广义上来说,汇票、本票、支票都属于银行的结算凭证,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等金融凭证具有相同的性质。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本罪是指非法伪造、变造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信用卡等金融票据和银行结算凭证的行为。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对象是金融票据和银行结算凭证。本罪主观上是故意犯罪,界限是以实施该行为即可论罪,不以数额论,数额只是情节之一。

15.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构成 (C)

A.信用卡诈骗罪 B.诈骗罪C.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D.盗窃罪

16.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 (C)主体:一般的自然人,不包括单位。

A.公司、企业                            B.所有单位

C.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D.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

17.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构成 (B)

A.信用卡诈骗罪 B.盗窃罪c.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D.冒用信用卡罪

18.偷税罪在主观上 (B )

A.可以是过失B.只能是故意C.可以表现为故意或过失 D.只能是直接故意

19.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假报出El等欺骗方法,骗取所缴纳的税款的(B)

A.对于骗取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成立骗取出口退税罪

B.对于骗取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成立偷税罪

c.对于骗取税款后超过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成立偷税罪

D.对于骗取税款后超过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成立骗取出口退税罪,但依偷税罪从重处罚即可,无需并罚

20.行为人在汽车上使用他人在自行车上注册的“凤凰”商标,成立 (D)

A.假冒注册商标罪 B.假冒专利罪C.侵犯著作权罪 D.不构成犯罪

21.侵犯著作权罪的主体 (A)

A.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B.只能是自然人 C.只能是单位 D.只能是中国公民

22.自然人利用合同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应当认定为(C)

A.诈骗罪B.合同诈骗罪C.贷款诈骗罪 D.金融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履行过程中产生了非法占有为目的)

23.在国家规定的交易场所外非法买卖外汇,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 (D)

A.非法买卖外汇罪 B.妨害金融管理秩序罪C.逃汇罪 D.非法经营罪

(1)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之产品;如烟草,盐业;(2)买卖进出口许可证等有关批证;

(3)有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经营秩序之行为。包括:

I.在国家指定的外汇交易场所外买卖外汇之行为,情节严重;

II.印制非法出版物(封建迷信、淫秽等等),但又不能以侵犯著作权罪或淫秽物品的犯罪、煽动分裂国家罪等等的。

III.非法经营电信业务,金额100万以上,

IV.传销。

二、多选题

1.下列各罪名中,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成立犯罪的有 (BC )

A.生产、销售假药罪  B.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C.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

D.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     E.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行为方式可以表现为 (ACDE)

A.在产品中掺杂、掺假 B.冒充他人商标C.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D.以假充真 E.以次充好

3.下列行为不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有 (ABCDE)

A.走私武器、弹药 B.走私毒品C.走私废物D.走私文物 E.走私假币

4.下列行为可以成立妨害清算罪的有 (ACDE)

A.隐匿财产       B.虚假破产     C.对资产负债表作虚假记载

D.对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          E.在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

5.公司、企业、单位人员受贿罪的主体不包括 (BDE)

A.非国有公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    B.在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C.其他非国有单位的工作人员        D.在其他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E.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

6.下列行为可以构成为亲友违法牟利罪的是 (ABCD)

A.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

B.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

C.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销售商品

D.无偿向自己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提供资金、商品或服务

E.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不合格的商品

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主体: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三个条件:(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2)实施了下列ABC三种行为之一:(3)致使国家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A、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的;

B、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销售商品的;C、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不合格商品的。

7.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CE)

A.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以伪造货币罪从重处罚

B.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以伪造货币罪和出售、运输假币罪并罚

C.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以购买假币罪定罪

D.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以使用假币罪定罪

E.行为人出售、运输假币构成犯罪,同时有使用假币行为的,应当数罪并罚

行为人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以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

8.可以成为洗钱罪的犯罪对象的有 (ABC)

A.毒品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B.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C.走私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D.贪污贿赂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E.金融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洗钱罪: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

9.下列各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的是 (BD)

A.集资诈骗罪 B.贷款诈骗罪C.票据诈骗罪 D.信用卡诈骗罪 E.保险诈骗罪

10.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包括 (ABCDE)

A.投保人 B.被保险人C.受益人D.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 E.保险事故的财产评估人

11.成立偷税罪所要求的严重情节包括 (AD)

A.偷税数额占应纳、应缴数额的l0%以上并且数额在1万元以上

B.偷税数额占应纳、应缴数额的l0%以上并且数额在5万元以上

C.偷税数额占应纳、应缴数额的l0%以上并且数额在10万元以上

D.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 E.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三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

12.下列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BCE)

A.行为人未经许可,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类似的商标

B.行为人未经许可,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C.行为人必须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该商标

D.行为人必须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该商标     E.行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13.下列行为,可以成立侵犯著作权罪的有 (ABCDE )

A.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复制、发行其计算机软件        B.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D.制作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E.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14.侵犯商业秘密罪在客观方面可以表现为 (ABC)

A.以盗窃、利诱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B.披露、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商业秘密

C.违反约定,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D.将合法使用的他人的商业秘密披露给第三人使用

E.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

15.下列行为可以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是 (ABCD )

A.使用伪造的信用卡B.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C.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D.恶意透支E.出售、购买伪造的信用卡

三、判断题

1.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依照走私罪从重处罚。 (×)

理由: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2.对于多次走私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走私货物、物品的偷逃应缴税额处罚。 (√)

3.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

理由: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4.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犯罪主体违背的是对公司的勤勉义务。 (×)

理由: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犯罪主体违背的是对公司的忠实义务。

5.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不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6.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擅自运用客户资金、委托、信托财产罪。 (√)

7.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8.实施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同时触犯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罚。(×)

理由:应当从一重罪论处。

第十九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一、单选题

1.强奸罪的主体是 (A)

A.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B.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男性

C.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D.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男性

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八种行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

2.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的人实施绑架行为,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的,成立(B)

A.绑架罪 B.故意杀人罪C.非法拘禁罪 D.不构成犯罪

3.拐卖妇女、儿童罪在主观上(A)

A.必须以出卖为目的 B.必须以盈利为目的C.可能出于过失 D.可能不具有任何目的

4.以勒索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成立 (B)

A.盗窃罪 B.绑架罪C.拐卖妇女、儿童罪 D.拐骗儿童罪

5.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 (C)

A.不以犯罪论处 B.减轻处罚C.不追究刑事责任 D.免除处罚

6.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 (D)

A.依照刑讯逼供罪定罪处罚          B.依照刑讯逼供罪定罪并从重处罚

C.依照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D.依照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定罪并从重处罚

7.报复陷害罪的主体是 (B)

A.国家工作人员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D.单位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8.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犯罪的动机不同 B.犯罪的目的不同c.打击的强度与部位不同 D.犯罪的行为方式不同

9.拐卖妇女、儿童导致其死亡的 (C)

A.属于牵连犯B.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C.以拐卖妇女、儿童罪定罪处罚 D.数罪并罚

10.王某决意与其妻离婚,其妻拒不同意。王某遂多次在亲友面前及其妻同事面前对其妻进行侮辱嘲弄,贬低其人格,让其当面出丑。其妻实在不堪忍受,留下遗书,服毒自杀。王某的行为构成(C)

A.虐待罪 B.诽谤罪C.侮辱罪D.故意杀人罪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非法拘禁罪的表述,正确的有 (ACE)

A.本罪的客体是人的身体活动的自由B.本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在拘禁过程中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D.非法拘禁致人重伤的,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E.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2.拐卖妇女、儿童罪在客观上可以表现为下列行为 (ABCDE)

A.拐骗妇女、儿童的行为      B.绑架妇女、儿童的行为

C.收买妇女、儿童的行为      D.贩卖妇女、儿童的行为      E.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3.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的区别有 (ABCD)

A.行为对象不同 B.主体不同C.行为表现不同 D.目的不同 E.罪过形式不同

4.报复陷害罪的行为对象包括 (ACDE)

A.控告人 B.报案人C.申诉人 D.批评人 E.举报人

5.下列犯罪,告诉才处理的有 (ABD)

A.侮辱罪、诽谤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B.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除外

C.遗弃罪D.虐待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除外 E.重婚罪

6.刑讯逼供罪的犯罪对象是 (DE)

A.违法的人 B.人犯C.罪犯 D.犯罪嫌疑人 E.被告人

三、判断题

1.对于安乐死的行为,不应以犯罪论处。 (×)

理由:对于实施积极的安乐死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2.奸淫幼女的,成立强奸幼女罪。 (×)

理由:刑法无强奸幼女罪这一罪名,强奸幼女的仍成立强奸罪。

3.妇女也可以成为强奸罪的共犯。 (√)

4.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应以拐卖妇女罪和强奸罪数罪并罚。 (×)

理由:不构成强奸罪,只成立拐卖妇女罪一罪。

5.拐骗儿童罪在主观上不具有贩卖牟利的目的。 (√)

6.对所谓“大义灭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5: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侵犯财产罪

一、单选题

1.抢劫罪的主体是 (A)

A.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B.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

C.已满18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D.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中国公民

2.行为人在劫取财物的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C)

A.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B.以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 C.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D.以故意杀人罪和抢劫罪数罪并罚

3.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是 (B)

A.被害人是否丧失对财物的控制以及人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    B.被害人是否丧失对财物的控制

C.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      D.被害人是否丧失对财物的控制或者人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

4.携带凶器抢夺的 (A)

A.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B.以抢夺罪定罪处罚C.以抢夺罪从重处罚 D.以抢劫罪从重处罚

5.区分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关键在于 (D)

A.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B.行为人获取财物的方式

C.被害方是否认识到行为人的行为      D.被害方是否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

6.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区别在于 (B)

A.犯罪主体不同 B.客观方面不同C.主观方面不同 D.犯罪目的不同

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为是客观方面的必备要素,而其它都是选择性的要素。

犯罪主体的分类: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自然人犯罪方面需要掌握三个问题: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身份犯。

犯罪主观方面:罪过

7.下列人员中,不能构成职务侵占罪的主体的是 (D)

A.公司工作人员 B.企业工作人员C.民间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 D.国有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是业务性,而不是公务性的。

8.下列财物中,不能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的是 (B)

A.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B.他人的丢弃物C.他人的遗忘物 D.他人的埋藏物

9.赵某为某企业会计,一日深夜潜入本单位会计室,用钥匙打开保险柜拿走单位现金2万元。赵某的行为构成 (C)

A.盗窃罪 B.侵占罪C.职务侵占罪 D.诈骗罪

二、多选题

1.下列财物,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的有 (ABCE)

A.货币 B.信用卡C.枪支、弹药 D.公文、印章 E.上网账号、密码

2.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行为人事前实施的行为必须是 (ACD)

A.盗窃 B.侵占 C.诈骗 D.抢夺E.敲诈勒索

第二百六十九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3.下列行为,属于特殊类型的诈骗行为的有 (ACDE)

A.三角诈骗 B.诉讼诈骗C.赌博诈骗 D.无钱饮食、住宿 E.二重买卖

诉讼诈骗是典型的三角诈骗。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出示虚假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的行为,成立诈骗罪。

4.犯抢劫罪,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情节有 (ABCDE)

A.入户抢劫的B.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C.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D.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E.持枪抢劫的

5.盗窃罪与侵占罪的主要区别是 (ACD)

A.犯罪对象不同 B.犯罪的客体不同(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C.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D.犯罪形成的时间不同 E.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三、判断题

1.盗窃罪的主体可以是单位。 (×)

理由:单位不能成为盗窃罪的主体。

2.盗窃罪的既遂标准原则上应是失控说。 (√)

理由:以失控说为标准,致使被害人失去对财物的控制。

3.以虚假身份证件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盗窃罪定罪处罚。 (×)

理由:以虚假身份证件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4.犯侵占罪的,告诉的才处理。 (√)

理由:侵占罪一般主体主观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占有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他人遗忘物、埋藏物,数额较大且拒不交出的行为。

5.破坏生产经营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出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 (√)

第二十一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一、单选题

1.传授犯罪方法罪属于刑法规定的 (C)

A.危害公共安全罪 B.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罪C.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D.教唆犯罪

2.破坏监管秩序罪的犯罪主体是 (A)刑法条315条

A.依法被关押的罪犯         B.依法被关押的被告人

C.依法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   D.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

3.医疗事故罪在主观上表现为 (C)

A.故意 B.间接故意C.过失 D.故意或过失

4.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 (D)

A.医务人员 B.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C.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D.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5.盗砍他人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零星树木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砍的,应认定为 (B)

A.盗伐林木罪 B.盗窃罪c.滥伐林木罪 D.侵占罪

6.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有偿提供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的,应当认定为 (A)

A.贩卖毒品罪B.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 C.引诱他人吸毒罪D.非法持有毒品罪

7.强奸后迫使他人卖淫的,成立 (D)

A.强奸罪,从重处罚B.强奸罪和强迫卖淫罪,数罪并罚 C.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D.强迫卖淫罪

8.对于引诱不满14周岁的幼女卖淫的行为 (C)刑法第359条第二款

A.成立引诱卖淫罪 B.成立强奸幼女罪C.成立引诱幼女卖淫罪D.成立组织卖淫罪

9.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在主观方面的要求是(A)

A.故意,以牟利为目的B.故意,以传播为目的 C.故意或者过失D.故意,以满足不正当的性刺激为目的

10.王某因走私毒品罪被判过刑,后又犯运输毒品罪,对王某应当 (A)

A.从重处罚 B.加重处罚C.按照法律规定的刑罚处罚D.按吸收犯处罚

第三百五十六条 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

11.吴某将自己伪造的护照出售给李某,吴某的行为构成(A)

A.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证件罪B.出售出入境证件罪 c.伪造证件罪D.偷越国(边)境罪(共犯)

提供的是伪造、变造的而又有出售行为的以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证件罪定罪处罚,只有出售行为而不是仿造的以出售出入境证件罪定罪处罚

12.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所针对的对象不包括(B)

A.正在执行缉私任务的海关工作人员B.正在执行指挥作战任务的军事人员

C.正在查处犯罪活动的执法人员     D.正在执行税务稽查任务的税务人员

13.甲、乙、丙三人合伙开办一家副食商店,某日工商行政管理人员邓某来商店检查,甲、乙、丙与邓某争吵、纠缠,致使检查无法进行,造成恶劣影响。甲、乙、丙的行为应定性为 (D) 要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

A.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 B.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C.妨害公务罪 D.一般违法行为

二、多选题

1.妨害公务罪行为的对象可以是在执行职务的 (ABCDE)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人大代表C.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D.国家安全机关 E.公安机关

2.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害的对象是 (ABE)

A.国家事务计算机信息系统    B.国防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   C.一般计算机信息系统

D.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E.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3.寻衅滋事罪在客观上可以表现为下列行为 (ABCD)

A.随意殴打他人 B.追逐、拦截、辱骂他人C.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D.强拿硬要 E.聚众冲击国家机关

4.赌博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 (ABD)

A.聚众赌博 B.开设赌场C.赌场的雇佣人员 D.以赌博为业 E.偶尔参与赌博,但赌注数额巨大

5.伪证罪的主体是 (ABDE)

A.证人 B.鉴定人C.勘验人 D.记录人 E.翻译人

6.下列犯罪,可以发生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的有 (ACD)

A.妨害作证罪 B.伪证罪C.帮助毁灭证据罪 D.扰乱法庭秩序罪 E.辩护人毁灭证据罪

7.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包括 (ABC)

A.医生 B.护士C.药剂人员D.非法行医的人员 E.医院的勤杂人员

8.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的区别有 (ACE)

A.犯罪对象不完全相同   B.犯罪时间不完全相同       C.行为方式不同

D.行为地点不同         E.主观故意内容不完全相同

9.扰乱公共秩序的犯罪包括 (ABE)

A.妨害公务罪 B.招摇撞骗罪C.窝藏赃物罪 D.脱逃罪 E.伪造居民身份证罪

三、判断题

1.在犯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过程中,对被组织人有杀害、伤害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

2.自然人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将收藏的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给外国人的,构成非法出售文物藏品罪。 (×)

理由:自然人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将收藏的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给外国人的,构成非法向外国人出售珍贵文物罪。

3.非法行医罪在主观上出于过失。 (×)

理由:非法行医罪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

4.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 (√)

5.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在主观上只能是故意。 (×)

理由: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在主观上只能是过失。

第二十二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一、单选题

1.单位可以成为下列何种罪的主体? (B)

A 久接送不合格兵员罪B.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

C.扰乱军心罪         D.战事故意提供虚假敌情罪

2.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的主体是 (C )

A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军人          B.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非军人

C.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军人和非军人 D.单位和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军人

3.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的主体是 (C)

A.军人 B.一般公民 C.预备役人员D.单位

4.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的主体是 (B)

A军人 B.一般公民c.预备役人员 D.单位

5.下列各罪中,不以情节严重作为犯罪成立必要要件的是 (D)

A.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B.战时窝藏逃离部队军人罪C.拒绝军事订货罪 D.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二、多选题

1.下列犯罪中,属于危害国防利益罪的是 (ABCE) 战时违抗命令罪是属于军人违反职责罪

A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 B.阻碍军事行动罪C.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 D.战时违抗命令罪 E.冲击军事禁区罪

2.下列人员中,可以构成接送不合格兵员罪的是 (ABC)

A地方负有征兵责任的工作人员  B.部队的接兵人员

C.对兵员进行体检的医疗人员    D.在各级兵役机关的工作人员   E.兵员的父母、亲友

三、判断题

1.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军人依法执行职务。 (×)

理由: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军人依法执行职务。

2.一般部门的军人假冒要害部门的军人的,可以构成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

3.行为人是否使用暴力、威胁手段,不影响战时拒绝军事征用罪的成立。 (√)

第二十三章  贪污贿赂罪

一、单选题

1.贪污罪的主体是 (A)

A国家工作人员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D.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工作人员

2.挪用公款罪在主观上(C)

A.故意,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B.故意或者过失C.故意,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D.过失

3.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 (A)

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免除处罚C.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D.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4.受贿罪的犯罪客体是 (D)

A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B.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秩序

C.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贪污罪   D.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5.行贿罪的主观目的是 (C)

A为谋取合法利益 B.为谋取非法利益C.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D.为谋取正当利益

6.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当认定为 (B)

A.行贿罪 B.单位受贿罪刑法第387条C.对单位行贿罪刑法第391条 D.单位行贿罪刑法第393条

7.乙某是派出所的一名警察,在值班时将一过路群众捡到并上缴的5000元据为己有。乙某的行为构成 (D)

A盗窃罪 B.滥用职权罪C.职务侵占罪 D.贪污罪

三、判断题

1.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

2.介绍贿赂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 (×)

理由:介绍贿赂罪的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3.对单位行贿罪的主体仅限于单位。 (×)

理由:对单位行贿罪的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

第二十四章  渎职罪

一、单选题

1.滥用职权罪的主体是 (B)

A国家工作人员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D.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工作人员

2徇私枉法罪发生的领域是 (A)

A刑事诉讼 B.行政处分 c.行政诉讼 D.民事审判

3.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犯罪对象不包括 (D)

A久犯罪嫌疑人 B.被告人C.被关押的罪犯 D.被行政拘留人员

4.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的主体是 (D)

A侦查人员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各级妇联组织

D.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5.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主体是 (B)

A公安人员 B.审判人员C.检察人员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6.失职致使在押人员逃脱罪的主观方面是 (C)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C.过失D.间接故意或者过失

7.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又受贿构成犯罪的,对其行为应当(D)

A.以徇私枉法罪论处B.以受贿罪论处C.以徇私枉法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

D.以徇私枉法罪和受贿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二、多选题

1.滥用职权罪的客观方面可以表现为 (ABCD)

A超越职权       B.玩弄职权      C.故意不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

D.以权谋私,不正确地履行职责     E.履行职责时不负责任

2.徇私枉法罪的主体包括 (BCDE)

A国家机关作人员 B.检察工作人员C.审判工作人员 D.有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E.侦查工作人员

3.下列属于玩忽职守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区别的是 (ABCD)

A侵害客体不同 B.主观方面不同C.犯罪主体不同 D.客观方面不同 E.犯罪后果不同

三、判断题

1.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样可以成为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主体。 (√)

2.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体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 (×)

理由: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体是行政执法人员。

3.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主体是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第二十五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一、单选题

1.下列犯罪可以是过失犯罪的是 (C)

A战时违抗命令罪 B.谎报军情罪C.擅离军事职守罪 D.违令作战罪

2.投降罪的主体是 (D)

A现役军人 B.预备役人员C.一般主体 D.参战的军职人员

3.某部队司务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保管的军装偷出去卖钱,数额巨大。该司务长的行为构成 (D )

A盗窃军用物资罪 B.盗窃罪c.贪污军用物资罪 D.贪污罪

4.甲是军人,战时甲造谣惑众,扰乱军心,导致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造成了重大军事失败。甲构成 (A)

A战时造谣惑众罪 B.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c.阻碍军事行动罪 D.诈骗罪

二、多选题

1.刑法所称“战时”是指 (ABCDE )

A.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B.部队受领作战任务          C.部队执行戒严任务

D.遭敌突然袭击时         E.部队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时

2.下列犯罪可以由过失构成的有 (ACD)

A遗失武器装备罪 B.遗弃武器装备罪C.武器装备肇事罪 D.擅离军事职守罪E.战时自伤罪

3.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犯罪主体是(ABCDE)

A现役军人 B.具有军籍的学员C.预备役人员 D.武警 E.军内文职人员

4.下列犯罪中,属于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是 (BCDE)

A.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   B.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   C.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

D.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    E.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

三、判断题

1.违令作战消极罪的犯罪主体是参战的军职人员。 (×)

理由:违令作战消极罪的犯罪主体是指挥人员。

2.滥用职权,虐待部属,情节恶劣,致人重伤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构成虐待部属罪。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3-29 17:47 , Processed in 0.0892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