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8181|回复: 7

[历年真题] 2012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_习题及答案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5 13: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    )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
A、 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C  2、 A  3、A  4、A  5、B  6、C  7、B  8、B  9、C  10、A
1 l、 B  12、D、  13、A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    )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    )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  3、、BCD  4、ABC  5、BC  6、AB  7、ABC  8、CD
9、ABCD  10、ABCD  11、AB  12、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2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3: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
  11、D  12、D  13、A  14、A  15. 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是 (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
    9、ABD  10、AB  1 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
    16、ACD  17、ABC  18、ABCD  19、ABC  20、BD  21、BD  22、CD
    23、ABD
   
三、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偶然性和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必然性、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用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它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作为人脑的延长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维,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但作为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在根本上是受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请回答: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l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
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l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l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6、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 进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国家。”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意义。
    [答案要点]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 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7、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问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3: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
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D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l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 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 (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
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ABC  3、BD  4、ABCD  5、ABCD  6、CD  7、ABD  8、ABC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16、CD  17、BC  1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30、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J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用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2]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答案要点]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3、[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 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
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I) 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 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3: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D 5、C 6、D 7、 D 8、 B 9、B 10、C 11、D
12、C 13、D 14、C 15、C 16、B 17、C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_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ABCD  3、CD  4、ABCD  5、ABCD  6、ACD  7、AD  
8、AB   9、ABC  10、AB  11、CD  12、AB  13、BC  14、AB  15、ACD  16、ACD   17、CD  18、BD
   
三、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   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5、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8、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4、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案要点]
     (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3: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问,它是以(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
  D、人民当家作主
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B 4、A  5、B  6、A  7、D 8、C  9、D  10、A
  11、D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B
  20、C 21、D  22、B  23、A  24、B  25、A  26、C  27、D  28、C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
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6、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2、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3、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4、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16、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2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21、借贷资本的特点是(    )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商品资本
C、一种所有权资本    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I
22、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    D、银行利润
23、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2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2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26、剩余价值规律(    )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2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30、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4、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35、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6、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37、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    )
    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
对量都增加
3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
    A、工资被看做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39、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40、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4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
    A、个别资本增大    B、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D、平均利润率下降
4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4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A、立法司法职能    B、对内职能    C、对外职能        D、行政职能
45、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    )
    A、资产阶级政党    B、军队、警察    C、监狱、法庭    D、政府机构
46、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    )
    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47、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    )
    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
    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4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49、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50、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主权在民
C、人们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51、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
A、立法权    B、管理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52、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    )
  A、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影响、控制议会
  B、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C、操纵选举
  D、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
5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5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5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56、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
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BCD  3、CD  4、AB  5、  ABD  6、  A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  11、ACD  12、CD  13、BCD  14、AC
15、ABD  16、AD  17、BC  18、ABCD  19、ACD  20、ABD  21、ABCD
22、ABD  23、CD  24、AC  25、ABCD  26、ABCD  27、AD  28、CD
29、AC  30、ABD  31、ABCD  32、BCD  33、AD  34、CD  35、CD
36、ACD  37、BC  38、BCD  39、AB  40、ACD  41、BCD  42、ABC
43、ABCD  44、BC  45、BCD  46、AB  47、CD  48、ABCD  49、ABCD
50、ABD  51、  ACD    52、  ABCD  53、  ABC    54、  ABCD   
55、CD    56、ABCD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4、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5、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7、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9、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
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11、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入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入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入,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12、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做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13、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
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不正确。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这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又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纵在资本手里,不管权力有没有资格限制或其他限制,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国,反正都是一样,而且共和国愈民主,资本主义的这种统治就愈厉害,愈无耻。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创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剥削和政治统治工具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
17、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产权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最神圣和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的权利。正如列宁所说,以前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了。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建立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建构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8页)
20、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念,由于它们在反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促进资产阶级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
    1、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1]“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材料2]“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3]“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
    (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
    (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答案要点]
    (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2、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3、[材料1]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全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页)
    [材料2]“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5页)
    [材料3]“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请回答:
    (1)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选举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吗?
    (2)资本主义能够真正实行分权制吗?
    (3)资本主义人权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2)“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烈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3)在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4、[材料1] 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
       [材料2] 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人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
    (1)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1、2的合理性。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要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
    (2)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
    (3)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5、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6、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I]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邯钢从1991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是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年下降6、86%,1992年下降4、83%,1993年下降6、13%。1994年下降8、9%,1995年下降1%,利润同样连年增长。(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材料2]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从1991年到1997年,邯钢共投资40多亿元进行了22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入30%--50%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50%以上……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摘自《嘹~))1999年第6期)
    [材料3]通过学习邯钢、邢钢(邢台钢铁公司),人学精了,学得有了市场观念了……严格抓管理,吨钢成本下降,产值和销售收入都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总成本却比去年下降了5、9%。(摘自《经济日报》1996年12月12日)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在学邯钢过程中,从冶金行业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济钢学习邯钢既掌握了邯钢经验的实质,同时又在具体方法上加以创新。其不仅依据市场情况和目标利润倒推出成本计划,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影响成本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前三名和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原则,正算成本,然后比较修正,确定出科学的成本计划再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从1993年到1998年济钢在提取设备折旧率为11、28%,比全行业平均水平几乎高出1倍的前提下,实现利润却由1、48亿元提高到1、8亿元,增幅达21、6%。
    请回答:
    (1)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l说明“邯钢”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2)结合材料2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所在。
    (3)结合材料1、材料2、材料3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
    [答案要点]
    (1)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做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邯钢经营的成功在于: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3)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的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7、[材料]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请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答案要点]
    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国部分构成的,即w=k+m
    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一14、9元)×1、88元×30:7、75×1、88×30=437、10元
    再求剩余价值率:m’=m/v=437、10元/32、24元×100%=1351、58%
    (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2)剩余价值率为1351、58%o
  8、[材料1]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170页)
    [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必须大于他投入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171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2)根据材料2说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结合你所学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答案要点]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
    (2)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中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在生产领域不但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
  9、[材料]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50%。从那时到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现象时,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10、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
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策。
    [答案要点]
    (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从而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壁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11、[材料]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宣布,1992年5月份950万人失业,失业率达7、5%。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答案要点]     
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3: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                 B、 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7、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1、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1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2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    )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2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2、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3、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2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2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2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A、全面的社会化            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            D、市场的计划化
28、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29、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D    3、C    4、D    5、C    6、D    7、C    8、A
9、C    10、B    11、C    12、C    13、B    14、C    15、B    16、B
17、D   18、D    19、B    20、C    21、B    22、D    23、C    24、D
25、D    26、D  27、A  28、C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
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7、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8、垄断价格是(    )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9、垄断利润是(    )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    )
  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C、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D、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11、垄断形成的原因(    )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12、垄断竞争的特点(    )
  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13、垄断价格(    )
  A、完全是人为定价       B、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
  C、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    D、违背了价值规律
14、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15、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6、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
  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17、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18、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
  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19、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
  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为商品输出开路
  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
  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
  A、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B、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
  C、生产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D、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
2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         D、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23、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    )
  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
  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
  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2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七十七国集团    D、世界贸易组织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26、经济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是(    )
  A、可靠而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B、重要的廉价原料产地
  C、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
  D、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地
27、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    )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28、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9、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0、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
  A、长期的历史过程    B、隐蔽的历史过程
  C、曲折的历史过程    D、复杂的历史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ABCD    3、ABCD    4、ABD    5、AD    6、ABCD   
7、ABCD    8、ABD    9、ABD    10、ABD     11、ABCD    12、ABCD    13、BC    14、ABCD    15、ABD    16、ABCD    17、ABD    18、ABCD    19、ABCD    20、ABCD   21、ACD    22、ABCD    23、ABD    24、ABD    25、ABCD     26、AB    27、BCD    28、ABCD    29、ABCD    30、ACD

三、辨析题
   1、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1)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2)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
  2、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3、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4、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5、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6、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四、材料分析题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未》,《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日整理)
  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答案要点]
  (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根据下列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一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9、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材料2]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十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材料3]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材料4]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20年前仅20有余。(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7日)
   [答案要点]
   (1)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美国就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收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
  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 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一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
  (2)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
  [答案要点]
  (1)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
  (2)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
  (3)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国有化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如矿山、港口、河道、铁路、公路等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设施就已部分地转归国家所有。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国有化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有化大多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期间发展得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会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实行国有化的主要方法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收买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和公私合营等。
  [材料2]  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达到了40%,意大利为35%,奥地利为28%,联邦德国为21%,英国为11%。    [材料3]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
  请回答: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的新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实质。
  [答案要点]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变化,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由于这种性质的国家实行国有化,占有生产力,毫无疑问仍旧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不再受雇于和隶属于某一个别的或集团的资本家,但受雇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国有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3: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2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B  4、A  5、C  6、C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
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
29、A  30、A  31、C  32、B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    )   
A、南斯拉夫    B、罗马尼亚
C、奥地利    D、匈牙利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
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7、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国家政权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9、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10、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
12、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
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
C、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1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
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14、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    )
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
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    )
A、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6、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文化斗争    D、思想斗争
1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
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9、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20、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2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2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3、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4、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
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
26、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2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8、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    )
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
C、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
29、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    )
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3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    )
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B、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C、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D、工人阶级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的领导
32、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    )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国家开始消亡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3、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如(    )
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B、用合作社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
C、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D、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34、社会主义民主是(    )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D   2、AC   3、CD   4、BD   5、ABCD  6、ABC  7、ABD
8、ABCD   9、BCD  10、ABC  11、ABD  12、ABCD  13、ABCD
14、ABC  15、ABCD  16、BCD  17、AB  18、ABCD  19、ABCD  
20、ABC   21、AD   22、ABC   23、ABCD  24、ABD  25、BCD
26、BC  27、CD   28、BCD   29、ABCD   30、ABCD  31、ABCD
32、ABC    33、ABCD    34、ABCD   35、ABCD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上,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态度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但也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而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发展为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出去,最后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无可取代。
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既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它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在我国不能搞这种试验。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
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2l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
(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2、[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
  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参考答案]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3、[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
[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
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参考答案]
(1)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1R~gT可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并存,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l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3: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1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B  3、A  4、A  5、B  6、D  7、C  8、C  9、D  10、D  
11、D    12、A  13、D  14、A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5、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
A、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B、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C、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7、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8、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1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12、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
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1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
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有其历史局限性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15、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
A、共产主义渺茫论
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ABC    3、ACD    4、BCD    5、ABCD    6、ABCD    7、BCD  8、ABCD  9、CD  10、ABC  11、ABCD  12、BCD  
13、BCD    14、ABCD   15、BD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
2、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答案要点]
此观点不全面。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材料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材料3]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
[材料4]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页)
[材料5]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     
(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的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
2、[材料1]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材料2]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材料3]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中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请回答
(1)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答案要点]
(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l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19 19:11 , Processed in 0.0821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