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2521|回复: 0

[历年真题] 全国2005年4月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10: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2005年4月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传播内容和传播目的无关的信息干扰,可看作是(     )
A.信息匮乏                    B.信息反馈 C.信息低量                    D.信息超量
2.布里德认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传播媒介所担负的职能是(     )
A.思想控制                    B.社会控制 C.外部控制                    D.内部控制
3.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效果也称(     )
A.示范效果                    B.心理归因效果 C.视野制约效果                D.累积效果
4.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传播媒介是信息流通渠道的(     ) A.不固定的把关人              B.重要把关人 C.次要把关人                  D.主要把关人
5.大众传媒的自我控制也称为(     ) A.他律                        B.内律 C.自律                        D.外律
6.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事件的报道,在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A.指定法                      B.日历法 C.系统抽样法                  D.等距抽样法
7.下列研究方法中,所需费用相对来说最低的是(     ) A.问卷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抽样调查法                  D.控制实验法
8.传播过程中的译码又被称为(     ) A.符号解读                    B.符号化 C.接受信息                    D.传送信息
9.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共同缺陷是(     )
A.概念界定不够清晰            B.缺乏批判精神 C.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          D.学术观点过时
10.大众传媒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属于(     ) A.说服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使用与满足功能
11.面对面接触时产生的信息沟通和互动行为,属于(     ) A.大众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社会传播
12.在网络时代,社会信息传播中信息把关方式的改变指的是(     ) A.把关现象在社会上全然消失    B.把关操作变得更为简单 C.把关仅依靠技术手段完成      D.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把关
13.能够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失调的是(     ) A.授予地位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传递信息功能                D.社会协调功能
14.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     ) A.网络传播                    B.跨文化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15.“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强大影响发生在(     ) A.认知阶段和判断阶段          B.判断•意见阶段和行动阶段 C.判断阶段和意见形成阶段      D.“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16.就传播过程而言,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传播者,传统学派关心的是(     ) A.内容                        B.媒介 C.受众                        D.环境
17.在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中,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符号是(     ) A.分离的                      B.合一的 C.并用的                      D.整合的
18.电脑网络上的信息提供者是(     )
A.网络服务供应商              B.各种传媒机构
C.网上的个体用户              D.电脑网络用户
19.“培养分析”研究最初的着眼点有(     )
A.电视暴力与社会犯罪的关系 B.电视色情与社会犯罪的关系 C.电视的视听兼备对感染力的影响 D.电视业的垄断化对观点多样化的影响
20.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创立了著名的(     )
A.“信息论”和“控制论”     B.“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C.二级传播理论               D.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1.在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最有影响的是(     )
A.政治经济学派               B.法兰克福学派 C.耶鲁学派                   D.芝加哥学派
22.魔弹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是(     ) A.传统社会理论的流行         B.依附理论的流行 C.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D.现代化理论的流行
2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潜心研究传播理论达30年之久,成为传播学中的(     )
A.耶鲁学派的创立者           B.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C.格式塔学派的创立者         D.芝加哥学派的创立者
24.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的学者是(     ) A.卡兹和麦奎尔               B.卡兹和布鲁姆勒 C.麦奎尔和布鲁姆勒           D.麦奎尔和贝雷尔森
25.认为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着媒介效果的观点,出自(     ) A.个人差异论                 B.个人关系论 C.社会关系论                 D.社会分类论
26.对传者、受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社会环境等的分析属于(     ) A.马莱茨克模式中的概念       B.传播单位模式中的概念 C.赖特夫妇模式中的概念       D.丹斯模式中的概念
27.施拉姆提出传播的“雷达”功能的比喻,指的是(     ) A.麻醉性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娱乐功能                   D.环境监测功能 28.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 A.戴维•伯洛                 B.拉斯韦尔 C.施拉姆                     D.德福勒
29.说明信息概念的实质的是(     ) A.信息即情报                 B.信息即知识 C.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D.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
30.提出“感觉的平衡”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A.英尼斯             B.麦克卢汉         C.梅罗维兹           D.戈夫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传播过程中要发送和接收信息,就得进行(          ) A.制码                       B.编码 C.读码                       D.译码 E.代码
32.霍夫兰在说服性传播的研究中指出,传播效果的形成会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是(          ) A.传播主体                   B.信息内容 C.说服技巧                   D.受众属性 E.传者愿望
33.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是(          ) A.重视理论探索               B.重视业务探讨 C.关注广播电视研究           D.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E.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34.在赖利夫妇提出的社会系统模式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是(          ) A.基本群体                   B.参照群体 C.更大的社会结构             D.社会总系统
E.自然群体
35.西方学者提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除报刑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外,还有(          ) A.封建集权理论               B.社会责任理论 C.启蒙主义理论               D.集权主义理论
E.自由主义理论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选择性因素 37.传播的工具性功能 38.内容分析法 39.批判学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在网络时代,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之间出现了界限的模糊化,它们表现在哪些方面? 4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42.什么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 4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4.为什么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将舆论比喻为“我们社会的皮肤”?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在关于媒介普及与社会文化水平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上,试述“知识沟”理论与一般观念的不同之处。
46.试从传播技巧的角度阐述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的具体内容。


2005年4月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C    6、A   7、B    8、A    9、C    10、B  11、B
12、D   13、D   14、C   15、D   16、C   17、C   18、D   19、A   20、B   21、B   22、C
23、B   24、B   25、C   26、A   27、D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
31、BD   32、ABCDE   33、AE   34、ACD   35、BDE
三、名词解释
36、传播学界把受众心理对传播的选择过程称为选择性因素,认为它是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的中介因素。它由选择性接触(注意)、选择性理解(解释)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组成。
37、由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他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有很多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38、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39、是传播学研究中与传统学派相对立的一个重要流派,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媒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其不足之处是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量、实证的方法。
四、简答题
40、(1)以往印刷传媒如报刊用的是印刷技术,电子传媒广播与电视用的是电子技术,如今出现了网络版报刊,其发行靠的是电子技术。(2)以往印刷版报刊传递的文字信息是无声的,电子传媒的信息才有声音。报纸上网后,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可以使其文字信息带上声音;网络版报刊文章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脑读出声音来。这两点都说明电子传媒的特点正在向印刷传媒渗透,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41、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的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极端凸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传播活动的日益频繁与复杂化,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42、“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它是建立在数理统计、经验社会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基础上的一种研究方法。
43、(1)广泛性,即受众人数众多,分布广泛。(2)混杂性,即受众组成混杂,各有不同。(3)分散性,即受众分解于各地、各行各业。(4)隐匿性,即受众对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不被传者所认识。
44、她认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五、论述题
45、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而“知识沟”理论则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46、传播技巧是指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与方法。传播技巧主要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三种方法。具体地说有以下5项研究:(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5)“警神”效果(恐惧诉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29 06:06 , Processed in 0.0678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