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9956|回复: 5

[自考笔记] 经济学案例_钯金与铂金之争0080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6 14: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钯金与铂金之争
案例适用:供给与需求;替代品
案例内容
2004年春季,杭州的商场里出现了一种新的首饰――钯金首饰.这种首饰一出现,就表现出要和铂金争宠的姿态,其各项特性的介绍都以铂金作为比较,在一家钯金首饰店的宣传册上,明确写着:“钯金是继黄金、白银、铂金之后贵金属的新贵,――钯金硬度和耐性与铂金相比难分伯仲”。除此而外,引人注目的还有它的标价。2004年4月份,铂金首饰在杭州市场上的标价是300元/克,达到了历史最高价,而在2003年2月份,铂金的价格只有220元/克,2002年2月份是150元/克。相比而言,钯金在2004年4月份的标价是每克168元,约相当于铂金价格的一半。国际铂金协会在一份对各珠宝企业的信函中称:“以钯制作首饰并无多少历史可以追溯,因此许多国家对钯都没有官方正式的认可。钯主要被用作能令黄金变白的合金或是加入铂金中的一种合金。虽然它的一些特性类似于铂金,但它很轻,缺乏质感。在价格方面,钯的价格远远低于铂金,并且它的价格波动比铂金要大得多。――钯是铂族中最轻的一种金属,密度只是铂的56%,它和银十分相似。”
对铂金协会的态度,做首饰的企业显然不服气,“钯也有过显贵之日,只是它少了名分而已!”在众多企业的要求下,上海宝石协会专门致函我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求为钯金讨个说法,认为铂金不应该独享“白金”我名号。而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对此进行紧急制定。
钯和铂在首饰业中一直主副地位明确,为什么这时候会出现纷争?说到底还是两者可替代性太强,当铂金价格高至企业几乎无利可图的时候,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转而寻求用更便宜的钯来替代铂。目前铂金的进价就需要250元/克,可是零售价只有300元/克,差价每克不到50元。而钯的进价是每克80多元,此前几个月的价格更低,只要60多元,零售价却是每克168元,差价右以达到100元左右。难怪首饰企业想尽办法推广钯金首饰。
案例评析
第一,一种商品的供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如替代品或互补品的价格等。一般来说,商品自身的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提供更大的产量。但是这一点也要受生产成本的影响,企业要获取高额利润,除了需要高售价,还需要低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越高,获利空间越小,那么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就越小;相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大一些。钯金与铂金首饰的供给之所以出现纷争,就是因为铂金原料价格上涨,导致铂金的利润窨大大缩小,进销差价每克不到50元;相比之下,钯金的利润空间却很大,进销差价达到每克100元左右,因此首饰生产企业纷纷推出钯金首饰,并想尽办法为其正名,希望消费者能接受它。
第二,同供给一样,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也很多,如购买者的偏好、商品自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购买者的收入水平等。其中,相关商品如替代品或互补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地,如果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为替代关系(两种商品能够各自独立地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如猪肉与牛肉),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下降)时,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减少)。
该案例非常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早在1998年、1999年的时候,大家看到的铂金首饰都是Pt900,到了2000年、2001年后,慢慢变成了Pt950。也就是说,作为里面的合金成分钯,其含量从100降至50。珠宝商一般会告诉消费者,铂的纯度提高了,Pt950更好。而据珠宝专家介绍,实际上更好的东西是Pt900,因为这种配比铂金硬度更高,品质更好。原来,2000年、2001年钯的价格一直飙升,从1997年的150美元/盎司涨至2001年的1085美元/盎司!厂家当然得想办法把钯的含量降低了。
其实铂和钯在全球的产量都很小,目前市场的供应量差不多。可以预见,一旦它们可开采的量越来越有限,而需求却没有降低时,两者都会更值钱。问题在于两者的可替代性,它们都可以用在汽车制造的催化剂和首饰制造上,一旦一方供需失衡,价格高涨,就会被另一方所替代。历史上两者相互替代的情形出现过好几次。资料显示,1998年前,铂比钯贵得多,于是企业都开始用钯,导致钯用量增长,钯金价格逐渐上涨,至2001年时,国际市场上的钯价格远远高于铂。这时候人们又转而大量使用铂,加之汽车工业和首饰业都在大幅发展,导致对铂的需求日益增长;相对应地,钯却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钯的价格却跌至最低,每盎司只有150美元。于是企业又开始用钯来替代铂,2003年,通用公司就因铂价太高,转而在汽车制造中选择钯来替代铂。
案例讨论
1,        什么是替代品?举例说明互为替代品的商品,其价格如何影响对方的需求?
2,        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3,        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4: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1788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周期
案例适用: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案例内容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产生于1788年英国所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1788年的危机仅是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危机,是一次局部性危机,整个国家经济并未受到全面的破坏,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清楚地暴露出了生产过剩这种新现象。
    1852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工业经济危机,危机范围包括了所有工业部门。
    1857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席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857年之后,资本世界又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一直到20世纪初。在19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末的历次主要经济周期中,就其主要经济指标而言,危机的浓度并没有明显逐渐加剧或缓和的迹象。比较各指标可以看出,投资和当时作为主导产业的棉织业波动较大,而经济周期波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并非很大。从危机的长度看,英国主周期的危机持续时间占这个阶段的18.2%,短周期的衰退时间也占18.2%,全部经济扩张时间占63.6%的时间。
综观这几次英国经济危机,发现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生产过剩,而购买力相对不足
由于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使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当时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没有本世纪那么快,技术革新和信贷生产部门开拓速度慢,社会资本长期积淀在几个传统的生产部门(如纺织、铁路、冶金)中,必然经常造成生产过剩,超过了当时所能过到的社会对这些产品的消费能力,最终导致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的另一面就是购买力相对不足。
2,消费资料生产领域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
社会生产可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类。在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消费资料生产的第二部类较第一部类所占比重大。当时由于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以轻工业为主的第二部类的发展首先具备了条件。从人类的需求来看,衣、食等消费品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这些工业率先兴起,得到了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第二部类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更大;危机期间,受到的冲击也更大。第二部类波动更剧烈的原因,一是由于其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相对大于当时的第一部类;二是因为第二部类的生产单位规模小,危机时因竞争面破产推出该部门的情况更为多见,经济扩张时进行新投资也比较容易。这都使这个部门的生产波幅更大。
3,信息传播不发达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物资技术基础的限制,也由于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这就使高涨时造成虚假的、过度的扩张,进而引起了危机时剧烈的萎缩。但是信息传递量少、速度慢、而且不准确,信息的缺乏和欠准确使生产者难以掌握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更谈不上对未来市场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因而生产者无法及时、妥善地安排生产。信息传递和交通运输速度慢,使生产调整于市场序曲状况之间的时滞现象极为明显。因此,生产者往往在产品过剩的时候依然继续扩大生产和销售,而在需求已经大于供给的时候,确还在继续紧缩,由此加剧了经济波动。
4,经济组织制度不健全,金融制度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
各种金融机构无法做全面安排和信息指导,高涨时不能控制涨势,在衰退时无力挽回局面。企业组织多为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股份公司在20世纪末才大量出现。这些无限责任制的企业使投资者的风险无法分散,往往造成单个部门风险的剧烈膨胀以及整个体系的崩溃。
案例评析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紧缩与萧条的原因。他认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有交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基金需求不足;流动性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会导致投资需求的不足。
    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他认为危机、萧条的产生是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因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酱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普遍的乐观情绪使得投资成本和利率上升。这时增加的投资必然伴随着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吸引减弱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的加强。到某一时刻,流动性偏好会因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而大大加强,此时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危机使投资和消费水平都迅速下降,加之利率的提高,必然出现萧条阶段。
    上术经济危机的特点中,生产过剩和购买力不足正符全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生产过剩是因为有交需求不足;击购买力的相对不足的大兵团除了因为有交需求不足、吕部分人口购买力较低外,还与当时实行的金属倾向制度有关。由于倾向的生产量增长速度赶不上社会商品生产量的增长速度,使得购买力受到货币供应量的严重限制。而经济随着在生产领域中占据生要地位的消费资料的生产扩张主义和收缩而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也印证了凯恩斯主义关于投资的变动会带来产出成倍增减的理论判断。信息传播的不发达造成高涨时虚假和过度的扩张、危机时剧烈的萎缩,这往往是导致投资信心和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的直接原因。
案例讨论
    本案例中造成经济周期的诸多因素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其形式是否与本案例中的情形相同?如果不存在,原因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4: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为的神话
案例适用:效率工资理论
案例内容
在深圳坂田,华为新建的华为城分为生活区、科研开发区和生产厂房三大块,均由来自德国、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工程师们规划、设计,生活区拥有3000多套别墅式的单身公寓。这个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环境美丽的现代化工来城可称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大型高科技工业城,为员工提供“比这个城市的其他人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待遇”。
华为是个创造神话的企业,她不仅在创造超过2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也同时在创造一批敬业高效、贴着“华为制造”标签的华为人。3万多名华为员工用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情,日复一日地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如果你在深圳的5天工作日里,想约一个华为的朋友聚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华为员工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和时间。
据猎头公司介绍,摩托罗拉和贝尔等外资企业要挖华为的人很难,但华为要挖他们的人就容易多了。钱,是其中重要因素。一名刚毕业的硕士可以拿到年薪10万元;一个刚工作两年、本科毕业的技术或市场人员可以派发8万股左右公司内部股票;对于一个总监级的员工(约占公司人数的2%)来讲,平均拥有300万的公司内部股票。对于华为员工而言,工资加不加已经无所谓,分红才是大头。华为的基本管理费用都比竞争对手——比如中兴通讯要高。华为的销售人员出差补贴标准是中兴通讯的近一倍。
高薪和一个巨大的持股计划,使华为员工都很关心公司的市场前景和发展,也使他们愿意用自己的青春血汗创造企业的神话。
案例评析
华为总裁任正非有一个理念,即“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快于财务资本的增值”,其精华实际上等同于经济学中的效率工资。所谓效率工资是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在华为的例子中,无非是把工资改换成收入。华为给予员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类似企业的支付,由此也创造了超过2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的华为神话。效率工资的原理其实人们早就熟悉。读过战士作家高玉宝《半夜鸡叫》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对长工刻薄的恶地主周扒皮。与周扒皮相对照的还有另一种较好的地主,他们对待长工和蔼、关心长工生活条件,支付的工资也比较高。尽管从直觉上似乎周扒皮类的恶地主得到的收益可能会比较多,但事实上正好与此相反。这就是效率工资的作用。假设恶地主和好地主各有100亩小麦,每亩产量200斤,共计2万斤,每斤小麦2毛钱,总计为4000元。在收割小麦时,每个雇用5名短工。再假设当时短工的市场均衡工资是每天1元,同时负责吃住。恶地主支付每天1元的市场均衡工资,同时吃住很差,每人每天仅2毛钱。好地主支付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比如说,每天1.5元,同时吃住较好,每天3毛钱。这样,恶地主雇用的短工的实际工资为1.2元,好地主则为1.8元。从表面上看,当然是好地主的劳动成本高。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好地主支付的实际工资高,短工当然想给好地主干活,好地主则可以选到最好的短工。而且,在高工资的激励下,短工工作勤奋、认真。这样,12天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收割工作,且没有损失。共支付实际劳动成本108元(1.8元x5x12)。恶地主支付的实际工资低,只能从好地主招剩下的短工中再选,当然素质低。即使每晚像周扒皮似的通过学鸡叫让短工早上工,但短工出工不出力,收割不认真,结果15天才干完,且产量损失2%,即4000x2%=80元,总计为170元。谁的劳动成本高一目了然。
为什么好地主支付的工资高,反而劳动成本低呢?用现代化经济学的术语说,因为好地主支付了效率工资。效率工资能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第一,能招收到高素质的工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并不了解工人的素质,但在支付高工资时,高素质的工人会来应聘,从应聘者中选出高素质工人的概率就高。相反,支付低工资时,高素质工人不会来应聘,所选的工人素质当然低。这就是身强力壮的短工都给好地主干活,找不到活的老弱病残才给恶地主干活的原因。“一分钱一分货”,劳动市场也是这样。
第二,工人工作努力,效率高。给好地主打工的人无论出于感恩也好,还是怕失去这份活也好(偷懒就要被解雇),有用半夜鸡叫也干得勤快而认真。给恶地主干活的人,只要监督不力就要偷懒。
第三,工人流动小。在现代企业中,培训过的工人劳动效率高,培训是有成本的。稳定工人队伍有利于提高效率,减少培训成本。尽管宽大割麦子所需培训很少,但给好地主干活的人不会见异思迁,而给恶地主干活的人,一有机会就会加谋高就。这会影响效率。
第四,工人会更健康。给好地主干活,吃住都好,干活当然有劲。恶地主的工人晚上睡不好,白天吃不饱,哪有力气干活?
效率工资是企业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种认为支付低工资可以压低劳动成本的想法(如周扒皮者),实际上适得其反。
美国20世纪初福特公司就利用了效率工资的原理获得了巨大的成就。1914年,福特决定给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工资,这是当时市场均衡工资的2倍多。当时有人说福特仁慈,有人断言福特要破产。但福特在装配线上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工人,不仅没有破产,反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价格一直下降的T型汽车,利润也滚滚而来。福特称5美元工资是“我们所作出的最成功地降低成本的努力之一”。
案例讨论
    1、企业为什么要支付效率工资?
    2、享利•福特曾经说过:“支付工资的并不是雇主——他只是管理货币。支付工资的是产品。”请解释这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4: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大型企业CEO的薪水报告
案例适用:企业家收入与激励机制
案例内容
美国财经资讯公司彭博2003年8月13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美国243家大型企业的CEO平均年薪已经达到了1200万美元。其中,年薪最高的CEO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斯蒂夫•乔布斯,年薪高达2.19亿美元;这项排名的数据由一家独立的经理人薪金信息研究机构Equilar提供,它对243家公司的CEO作了2000年到2002年间年薪调查,这些公司2002年的收入都至少达到了50亿美元。由于美国公司CEO的薪水构成很复杂,单一年份不能显示所有收入,因此该机构对3年的综合数据进行了研究。
作为薪金排名美国老大的苹果总裁乔布斯,其经历及薪水变化值得一提。乔布斯1977年1月与合伙人一起创办了苹果公司,并且在3年后成功地让其在华尔街上市。但是,1985年,为人骄傲粗暴的乔布斯在一场权力争夺战中,被人扫地出门。离开苹果后,乔布斯遭遇过不少失败。他创立的Next公司一直不景气,最终在1996年被苹果公司收购。1997年,当时正是苹果遭遇严重危机的时候,无论是个人电脑还是商业电脑,苹果的市场份额都被竞争对手抢得一干二净。就在这时,身为苹果公司顾问的乔布斯当上了临时CEO。重回苹果领导职位的乔布斯一反常态,他虚心向公司其他负责人请教,共商挽救苹果的大计,还出人意料地提出,自己在1997年只拿1美元薪水。在乔布斯的领导下,苹果公司1998年成功推出iMac电脑,并且迅速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个人电脑。1999年,苹果公司乘胜追击,接连推出iBook、G4和iMacDV产品。到了2001年,苹果推出平面式iMac电脑,抢回了更多的市场。为了答谢乔布斯的成功领导,苹果公司曾经在2000年赠送了乔布斯一架私人飞机,并且还授予他美国历史上最高价值的股票期权,总计2000万股股票。2001年、2002年乔布斯又分别获得750万股和500万股股票。
所以,2002年乔布斯拿到2.19亿美元的巨额薪水,完全得益于自己奋力推出的iMac电脑以及由此导致的苹果股票暴涨,这是对他5年来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回报。
案例评析
    经济学家把企业家才能作为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并列的四种生产要素之一,并强调了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性。企业家不仅是生产经营的组织者,把劳动、资本与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风险承担者和创造者。古典经济学家,如英国经济学家穆勒,更多地强调了企业家作为管理者的职能;而现代经济学家,如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更多地强调了企业家作为风险承担者和创新者的职能。
    大型公司的CEO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企业家,他们对公司的成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苹果公司重振山河,2.19亿美元的巨额年薪受之无愧。因此,尽管美国自2000年连续3年经济不景气,但大型公司的CEO们的年薪依旧坚挺,令人神往。
    无论把企业家作为管理者、风险承担者还是创新者,企业家对一个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越大,得到的收入越高,当然是应该的。但高到什么程度是由供求决定的。所以,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在企业家市场上,对企业家、特别是优秀企业家的需求是很大的,但这种优秀企业家的供给是极少的。一个企业家不仅要有天赋、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要有丰富的经验、卓越的眼光和超人的胆略。具有这种综合素质的人是极少的。千军易得,良将难求。企业家就是这样一种稀缺的要素。高需求与低供给决定了企业家的高收入水平。应该说,这种高收入反映了企业家才能的难得和对企业家贡献的肯定。
    目前国外大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大都具有多元化的结构,总的趋势是薪金中固定收入部分的比重在缩小,而中长期类报酬占有相当比重。根据纽约薪酬咨询公司的皮爱尔对全美200家最大公司总裁收入进行的调查,美国总裁们的报酬基本上由21%的工资、27%奖金、16%长期激励和36%的股票类收入构成。这也是经理人薪金信息研究机构Equilar利用3年的综合数据来对美国243家公司的CEO进行年薪排名的原因。收入中浮动收入的较大比重构成企业家收入中的激励机制,使CEO们的行为具有长期导向性。
    企业家的工资、社会保障费、法定福利费等固定收入一般不根据每年的利润情况而浮动,而是几年一定,不再进行谈判。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企业家进行正常经营管理的报酬,它与企业的业绩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与企业规模关系密切。如美国爱德浩公司总裁1995年的年薪为37.5万美元,而规模大的西屋公司总裁年薪达100万美元。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决策更为复杂,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更高,承担的工作任务也更重。固定收入更多地鼓励企业家采取谨慎的投资政策,以便企业稳定,减少业绩的波动和负债的增加。
    企业家的浮动收入包括奖金、股票与股票期权等远期收入。奖金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例如分红制)都与企业的近期效益相关。这就鼓励企业家承担风险和进行创新。应该说,正常的经营管理只是企业家工作的一小部分,企业家与一般管理人员的重要差别就在于作为总经理或总裁,他要领导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是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来源,没有创新的企业就没有活力,没有市场竞争力。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有眼光有胆识。当然,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有风险。作为创新活动领导者的企业家自然也是风险的承担者。扩大这部分收入鼓励企业家创新和承担风险,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浮动收入中的远期收入是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效益。比如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形式。期权是按现在价格购买未来东西的权力。股票期权就在未来某个时期以现在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力。如果未来股票价格上升了,这种股票期权就能给持有这种权力的人带来收益。例如,某公司现在(2000年3月)的股票价格为每股20元,给企业家在未来3年内按这一价格购买万股的权力,如果这3年中股票价格上升到30元一股,企业家按20元购买时就获得这两者差价共100万元。我们知道,股票价格的走势与企业业绩相关(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所以,给企业家以股票期权就有利于激励企业家从长期企业业绩的角度作出各种投资与创新决策,不做有损于长期业绩的短期行为。
    我们知道,当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完善时,作为代理人的企业家会产生损害委托人(所有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与监督机制相比,激励机制更有用,它不仅让企业家自学地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且还激发了企业家的积极参与性与创造性。这正是美国企业家收入决定中的合理之处,也是美国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与之相反,中国大部分企业中的高管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收入是以工资、福利、奖金为主,股权收入很少,其薪酬方案大部分以基本工资唱主角,平均高达70%~80%。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1年对中国5075名各类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发现,有80.6%的经营者收入形式是月薪和奖金。股权、年薪制、风险抵押承包制等收入分配形式也开始在中国企业中尝试,采用这三种收入分配形式的企业分别占22%、18.8%、11.4%。其中上市公司有31.8%实行了年薪制,有限责任公司有40%实行了股权制,实行期权的企业仅占1.1%。由此可见,国内企业经营者收入结构单一,收入体系明显缺乏长期激励特性。
案例讨论
1,利润的来源是什么?
2,企业家才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报酬与其他生产要素有何根本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4: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的需求
案例适用:需求弹性
案例内容
  我们每一个城市居民交纳的水费,由供水费和排水费两部分组成。排水费也叫污水处理费,是居民为治理生活污水交纳的费用。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开征居民排水费的城市,上海物价部门于2004年5月工资召开了排水费调整听证会,准备将居民排水费由每吨0.7元提高到每吨1元,上调40%。
  在上海准备调整水价的同时,北京也在酝酿提高水价。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北京新成立了统一管理水务的水务局。北京市水务局局长表示: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水价,到2005年北京水价要增长到6元左右。更主要的是实行阶梯式水价,确保百姓需求,考虑经济上困难人群,把水价确定在基本适宜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衽多用水多加价,如果使用超过一定数量,水的价格可能将成倍提高。
  水是生命之源,离开水,人类将无法生存。那么对水的需求是否会完全无弹性呢?也就是说,水价上涨是否会减少人们的用水量呢?
案例评析
  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该种商品的可替代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与替代品的性质越接近,该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因为,替代品越多,并且与替代品的相近程度越高,那么,该商品价格一旦上涨,消费者就越容易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而以其他商品来替代。相反,替代品越少,与替代品的相近程度越低,该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
  第二,该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一般说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例如,水与钻石饰品相比,前者的需求弹性显然小于后者。
  第三,该种商品的购买支出在消费都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比例越高,则其需求弹性越大;反之,则需求弹性越小。
  第四,一种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广泛,需求弹性越大;相反,用途越狭窄,需求弹性越小。
  第五,所考察的时间周期的长短。应该指出,需求量概念是包含了时间因素的,即所谓需求量是指某一时间内的需求量。一般而言,所考察的需求量变动的时间越长,需求弹性越大;时间越短,需求弹性越小。因为在短期内,消费者可能难以改变消费习惯或者找到合适的替代品。
  那么,水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弹性如何呢?事实上,提高水价能够通过某些途径或方法有效地降低水的消耗量。例如,自来水公司通过对输水管道进行投资,提高它的输送效率,鼓励旅馆使用节水淋浴喷头等;工厂可以采用新的用水装备,特别是用水量大的重工业企业;在居民区,高昂的水价可能会使花园和草坪的面积变小,石头园、漫砖的园区和砖砌的小院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流行。据某地区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一年内,翻番的水价能够减少当地家庭生活用水量30%~50%。上述表明,水这一生命基本组成要素的普通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
案例讨论
水价上涨能否行之有效地减少人们的用水量,这说明水的需求弹性是怎样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4: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有没有“吉芬商品”?
   ――评张五常、汪丁丁需求定律之争
案例适用:需求定律、吉芬商品
案例内容
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就需求定律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参战高手之多,讨论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极为罕见。而今,尘埃似将落定,但这场争端并列结果,对于广大读者或经济学界人士而言,还是一头雾水:需求曲线是否必定向右下方倾斜?世界到底有没有“吉芬商品”?
张五常和薛兆丰等坚持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下。例如在某大学的演讲中,张五常表示:“我知道汪丁丁对这个需求曲线的说法,我知道黄有光对它的说法。可是,你们听我说:第一,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是不一样的,曲线走哪个方向都可以。需求定律呢,也就是说需求曲线一定是向下倾斜,这是第一点。第二,这条需求曲线可不可以向右上升,逻辑上,可以,绝对可以。但是呢,那就不是需求定律了。”
黄有光、汪丁丁等则认为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例如,汪丁丁认为,在特定的成本分摊方式和激励机制下,确实可以出现“越贵越买”的现象,如对“文凭”的需求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可以出现“向上倾斜”的情况。
到底谁对谁错,似乎很难判断。其实,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一直是经济学上没有解决的难题。即使在美国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如200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就有专文讨论这个问题,但依然没有定论。在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学教科书上,“吉芬商品”都是作为需求定律的例外存在的。
在笔者看来,上述双方在处理逻辑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泥潭,所以都出现了偏差。从标准教科书看,需求定律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用坐标图表示,若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格那么需求定律就可以描绘 成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曲线,就是“向右下方倾斜”。这个定律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但出问题的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那个前提,即“其他条件不变”,这很关键。之所以说“需求定律”,而不说是“需求公理”,就在于“定律”是有条件的,“公理”是无条件的。比如,几何上有个公理,说的是“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这个描述之所以是“公理”,就是因为无论我们在北京还是纽约,在地球还是月球,这个规律都是成立的,不必去证明了。但定律就不一样,必须依托一定的前提条件,没有前提条件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的,比如牛顿定律,如果在极微观和极宏观的条件下,都不成立。所以,瓦尔特尼科在《微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一书的第一章,反复强调注重前提条件的心要性和重要性。
回过头来分析“需求定律之争”。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则该定律百分之百成立(鉴于各种教职工科书论证得很说尽了,此不赘述),但是,应用在实践中,则需要考虑“其他条件了”。比如,用张五常在其连载的《经济解释》中的一个例子:如果大雨连天,雨伞的价格上升,而其需求量也增加了。从现象看,这显然是与需求定律不容,这是否意味着需求定律是错的?不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考虑“其他条件”。张的解释是:“雨伞的需求量上升,不是因为其价格上升,而是因为连天大雨”。汪丁丁的观点,其实也没有推翻需求定律,他说的是考虑了“了质量”这个“其他条件”后的情形。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其他条件不变,则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方倾斜;(2)如果考虑其他条件,则需求曲线不一定向右下方倾斜。雨伞的例子就是铁证。集资类推,股票价格上涨,买的人反而多了,是因为存在“其他条件”,如投资者预期该股票的价格还会上涨,有钱可赚。同理,土豆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消费者收入较低,买不起其他食品,或者说,消费的主食因收入的限制而只好采用土豆,当土豆价格上涨时,他们预期价格还会涨,于是就去抢购了。其实,在我国商品短缺的经济时代,就存在商品价格上涨,百姓抢购的事实。在抢购这些事例中,也是因为存在“其他条件”在变化的事实。从以上事例看,如果剔除“其他条件”,则这些产品的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方倾斜;但考虑“其他条件”后,需求曲线就向右上方倾斜了。而考虑了“其他条件”,并不等于推翻了需求定律。
分析到这里,那些学者们所争论的问题的答案再清楚不过了。黄有光、汪丁丁等所说的情况,是考虑了“其他条件”的,但错将这些情况当“定律”或者说是把“事实”当“理论”了。张五常等坚持认为不存在的“吉芬商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张五常等人将“其他条件”忘记了,将“定律”当成了“公理”极端化了。但既然张五常教授承认“雨伞问题”的存在,为什么就不承认“吉芬商品”?
案例评析
  需求规律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显然,需求规律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是相吻合的。但是需求规律是对一般情况和一般商品而言的,而且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是生活中存在例外,如以英国人吉芬而得名的“吉芬”商品。英国人吉芬发现,在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时,土豆的价格虽然急剧上涨,但它的需求反而增加,原因是灾荒造成爱尔兰人民实际收入急剧下降,不得不增加土豆这类生活必需的低档食品的消费,后来人们就把在特定条件下,需求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增加;价格下降,需求减少)的低档商品称为“吉芬”商品。再如投机性商品如有价证券、黄金等,投资者预期价格将上涨时,需求量会增加,而当投资者预期价格将下降时,需求量会下降,出现“买涨不买跌”的情况。例外之三,某些炫耀性商品,如昂贵的珠宝、钻石、文物、名家的字画等,这类商品的价格已成为消费者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也会出现“买涨不买跌”的情形。
案例讨论
1,对于需求规律和吉芬商品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是否同意案例内容中作者的观点?
2,举例说明生活中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情形,并加以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28 15:31 , Processed in 0.1266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